不愿接受《狂飆》已然大結局的事實,一如不愿看到大嫂陳書婷去世,不愿看到高啟強最終走上不歸路。想到以后晚上7:30不用再守著屏幕期待更新,怎么都有點悵然若失。
上一部像《狂飆》一樣惹得全民追更討論的劇還是《甄嬛傳》,如今鄭曉龍總可以喘口氣了。
要說《狂飆》叫人如癡如狂,多虧了這部劇中極盡魅力的反派。
高啟強,這該死的魅力
看劇時,一句彈幕說出了我的心聲——“明明知道高啟強做了很多惡事,還是很喜歡他怎么辦。”這恐怕就是一個反派角色的極限魅力,除了獵殺時刻,平日里的高啟強分明是一個集和藹可親、優雅得體、珍視家人為一身的男子。
印象里,掃黑劇的許多反派頭上都頂著“我是反派”幾個大字,例如《掃黑風暴》中面目猙獰的孫興,《掃黑·決戰》里囂張跋扈的孫志彪。
但高啟強不同,人前的他始終像個鄰家大叔,慈眉善目,很好說話的樣子。他在市井生活里的自然,使人放下戒備,想要與他親近。這也離不開張頌文深入生活的洞察。
出身最底層,最初,高啟強就像從菜市場長出來的一樣,手法嫻熟地殺魚去鱗掏內臟,勤勤懇懇地賣魚做生意。
跟人握手前,快速在缸里涮下手,這個細節被很多網友截出來稱贊,這是張頌文自己設計的,取材于自己在魚檔前的觀察。
劇組開拍的前幾天,天還沒亮,張頌文就守在水產市場,觀察攤主們如何賣魚。他和當地的老百姓聊天,打成一片,觀察他們的生活習慣。正是張頌文細致入微的觀察與刻畫,讓我們相信阿強真實存在,喜歡上他身上的煙火氣息。
后來的高啟強,哪怕已經身居高位,回到舊廠街的菜市場,他還是能完美地融入街坊鄰里,問候家常,禮數周到。他憨態可掬地騎一輛小車,被小年輕摸頭殺,不知道的還以為走進了喜劇片場。哪怕在麻煩纏身的時候,面對前來哭訴告狀的小虎老婆,高啟強也是一副耐心勸解的樣子,沒有擺出“我是大哥不要來煩我”的面孔。
除了以“慈眉善目”的面貌俘獲人心,高啟強還再次證明了“優雅永不過時”。
明明在和安欣明爭暗斗,高啟強也能走下車,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走向安欣,每一步都帶著職業模特的氣場。哪怕面前是位高權重的趙立冬,他也能不失體面地為其擦車窗,解領帶、哈氣、細細擦拭,每一個動作都像精心設計好的,優雅卻讓人不寒而栗。
不僅如此,叱咤風云的高啟強還是個情種。弟弟去世后,聽到書婷在電話中說分開,他默默埋在胳膊里哭泣。能讓高啟強親自飛去挽留,還委屈兮兮地撒嬌賣慘的,也只有陳書婷。
書婷去世,高啟強摟著尸體抖動著哭泣,直至涕淚橫流。痛失摯愛這場戲,張頌文在片場用無聲哭泣、放聲痛苦、隱忍跪地和哀泣癱倒四種方式演繹悲慟,哭到缺氧、心臟疼、四肢無力。
《狂飆》片場,陳書婷去世一場戲,張頌文哭到四肢無力
我們能共情這樣的高啟強,因為他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沒有感情的殺戮機器。是人就有軟肋,陳書婷是他的軟肋,弟弟妹妹更是他的軟肋。
弟弟墜樓喪命,高啟強走下樓梯,腿都打著晃。死亡即成事實,他眼神渙散,茫然地環顧四周,意思是“你們放棄了?我還沒放棄”。他顫抖著走路,一下沒扶住,噼里啪啦,桌子凳子倒了,心也頃刻間塌了。
幕后花絮里,拍完這場戲,張頌文蹲下對演員蘇小玎說殺青快樂,他捧著弟弟的臉,低頭落淚,遲遲拔不出來。
黑白之間,最復雜的灰色
《狂飆》中的反派角色,很難簡單粗暴地稱之為壞人。他們像真實生活中的人一樣,善良與邪惡的部分兼而有之,是復雜多面的。導演徐紀周是75后,他希望能拍出他們這代人走上社會的感受和真實的人間觀察。
現實生活中,更多的不是界限分明的黑與白,而是在黑白之間掙扎求存的灰。在影史中留名的經典反派,也無一例外的具備這種灰度和立體度。
令人印象最深的要數《無間道》中曾志偉出演的韓琛,他對老婆瑪麗用情至深,甚至對她比對自己的命還疼惜,但正因為這份疼惜,也為了鞏固自己的位置,他對老大倪振宇全家痛下殺手,連一個孩子都不放過。
如韓琛一樣,高啟強立體的大佬形象,也要用他的心計和狠毒來凸顯。
我們第一眼看到的高啟強,是一個被群毆得滿臉是血、被惡霸搶先告狀的可憐人,一個看起來善良本分的小老百姓。安欣心生憐憫,幫助他。但他害怕再被欺凌,便利用安欣的憐憫之心為自己開路。
善與惡在高啟強身上,早已融為一體。
是高啟強,拿到線索、串通徐江、試圖開車撞死陳書婷;也是高啟強,阻止唐小龍殺害安欣,反復確認安欣性命無礙。是高啟強,在老默出獄后,幫他安頓住處、給他差事做;也是高啟強,利用老默的復仇心理殺掉徐江。是高啟強,給黃瑤以庇護;也是高啟強,用黃瑤要挾老默對自己忠誠。
不光是高啟強,這部劇眾多小角色的塑造,都有足夠的立體度,而且起到了關鍵性的推動劇情的作用。
如果說《狂飆》是安欣作為警察的通關之旅,那么曹闖、李響、張彪、楊健,既充當了安欣闖關路上的伙伴,又是后期主角行動上的阻礙。他們的每一次變節,都意味著安欣孤身作戰的難度變得更大。
結局是全劇的高潮,人物的情緒強度、情感濃度,劇情的烈度都要升到最高。鋪墊了整部劇的黃瑤完成了對高啟強最后一次的情感沖撞。兩個電話,前一秒佯裝恐懼,后一秒冷靜得意,黃瑤的復雜性在分秒間體現出來。
劇情設計最厲害的部分,是高啟強真的愿意舍命救她。黃瑤最終成了恨也恨不純粹的復仇者,黑社會大佬高啟強反倒天真得像一只小白兔。身份反轉,兩個角色的復雜度同時再次加深,完成了命運的定格。愛與恨,算計與糾纏,都成了一場空。
而這部劇里最妙的關系,要數安欣和高啟強。警察和罪犯,如果是貓捉老鼠就簡單了,常規的劇作也是這么拍的。《狂飆》最吸引人的部分,恰恰是兩人敵對關系之外的感情和關聯,這也橫向拓寬了這部劇的復雜度。
對比來看,影史上唯一摘得“三黃蛋”影帝的電影《烈日灼心》,全片最抓人的部分也是正反派之間微妙的關系。段奕宏飾演的伊谷春和鄧超飾演的辛小豐,既是上下級關系,又是偵查與被偵查的關系,兩人之間頻繁的互動更增加了另外兩層關系的復雜性,使案件更加撲朔迷離。
我們當時看段鄧兩人的戲驚險揪心,如今看安欣和高啟強也是如此。
他們之間有友情嗎?當然有。
相識于微時,安欣在大年夜想辦法繞開規定讓被打得滿臉是血的高啟強吃上了弟弟妹妹包的餃子,給高寫書單,在高被欺負時幫高出頭。高感激這份情誼,重視安欣的話,看了一輩子《孫子兵法》。
年輕時,安欣幾次勸高啟強收手未果。21年后,高啟強想要安欣娶了自己的妹妹遠走高飛,安欣拒不接受。他們都曾試圖將對方拉到自己的陣營,避免慘烈的廝殺,但都未能如愿。
這些劇情,都讓反派的形象再次游走于黑白的邊緣。
而這種友情最終只能走向對立的結局,不是因為簡單的“正邪不兩立”,還因為安欣親眼見證了高啟強的墮落,也親眼見證了自己所珍視的理想與價值在另一個人身上的覆滅,見證了集中于高啟強身上的京海市的全部黑暗。
最終,等了二十年的安欣終于親手抓到了高啟強,他沒讓別人拷他,自己攙著他走向了光。
對坐于監獄內外,高啟強設想“如果”,如果沒有去教訓徐雷,如果他還是那個本分的小魚販,可安欣與現實都無法接住這兩個“如果”。安欣自己也說了如果,如果退回二十年,還會不會給高啟強吃那頓餃子?會的。
相看淚眼,一晃二十年過去,所有情誼,彼此命運,都在這隔空的干杯,在一盒熱騰騰的餃子里相匯,也消散了。
時代大海里,人人都是渺小沙礫
生活在狂飆的年代,沒人能知道自己命運的走向,高啟強也是。某程度上,是時代的巨浪把他推到了這里。
二十年前,經典掃黑電視劇《黑洞》和《黑冰》中,陳道明和王志文飾演的大反派,雖然也魅惑迷人,但是他們出場即王者,劇集并未展現他們的進階之路。
《狂飆》則用電影般三幕式的手法,用2000年、2006年和2021年的時間節點,拍出安欣和高啟強二十多年里變化和角力的過程。兩人的命運,是大時代的側寫。安欣是盡職守則的一線警察的象征;高啟強則是投機上位者的縮影。
導演徐紀周接受采訪時說,“京海這座虛擬二線城市二十年的巨大變化,才是隱藏在這部戲背后的最大主角”。
二十一世紀初,人們見證了不少速度奇跡:申奧成功,加入世貿組織,經濟蓬勃發展。然而伴隨“狂飆”時代而來的,還有逐漸拉大的貧富差距,以及更多隱藏在水下的社會問題。
開始,高啟強還只能守著魚檔過活,受人欺辱。認識安欣對他而言是個轉機,讓他免于在市場里提心吊膽,每天擔心營生不保。或許在高啟強眼中,他別無選擇,如果澄清自己和安欣之間并無關系,等待他的將是一眼望到頭的悲慘人生。
也正是因為貿易流通了,信息通訊普及了,人們看到了暴富的可能,高啟盛才會逼著他哥投錢去搞小靈通。為了開小靈通店接白江波的單子只是起點,一件件事像一副碼好的多米諾骨牌,一旦放倒了第一張,后續的謊言和麻煩會接踵而來。
這也是導演想要表達的“命運的不可知與偶然性”。正是命運的巧合,推著高啟強一步步坐到黑社會老大的位置。我們也跟隨劇情坐上了情緒過山車。
第12集,高啟強被徐江叫去,已然沒有退路。兩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李響猶豫,曹闖入局,都是不可控因素,高啟強這才有機會殺掉徐江,制造不在場的假象。命雖保住了,但他的手上的血卻再也洗不干凈了。
第26集,也是第二幕的高潮,高啟強當然不舍弟弟喪命,可大局已定,他也無力回天。像他和書婷在電話中說的一樣,從前他只管自己,慢慢就背負上了太多人的命運,放不下了。
三個階段,高啟強的狠辣程度逐漸遞升,從無心傷人,到對陌生人痛下殺手,再到視人命如草芥。在這二十一年中,在每一個選擇的檔口,似乎是高啟強自己不愿回頭,但他似乎也并不能真的決定什么。每個人都只是時代大海中渺小的沙礫。
二十一年,說演完就完了。看完大結局之后,我們唏噓,又很難總結出自己究竟在感慨什么。
昨天,在《狂飆》的官方微博發布的預告里,有這樣一句話,似乎一語道破了我們的情緒——
“在沉淀中成長,在繚亂中選擇,往事一幕幕重現,是否還記得出發時的模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