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才是人生
——《人世間》電視劇觀后感
金澤明
一見鐘情的愛情固然浪漫,但是絕大多數都禁不住現實的考驗。愛情和婚姻都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完美的愛情,也沒有完美的婚姻,更沒有完美的人生。
在電視劇《人世間》中,周家有三個孩子,每個孩子的愛情和婚姻都是不完美的,各有各的優點,也各有各的缺點。老大周秉義娶了高干子女,可是不能生育;老二周蓉嫁給詩人,也是所托非人;老三娶了寡婦,還給別人養孩子。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不完美才是人生。周家兩個兒子的婚姻比較穩定,女兒周蓉的婚姻禁不住現實的考驗。
作為周家唯一的女兒周蓉,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不告而別,只身去貴州追尋自己的愛情。周蓉在少女懷春的年紀,知道了有個詩人叫馮化成,彼此還成為了筆友。
一直到周蓉去北京串聯活動的時候,兩人才第一次見面,且一見鐘情。一見鐘情除了被外在的光環吸引,還意味著彼此之間一無所知。
馮化成在周蓉之前有一個女友,而且是高干子女。在馮化成離開北京時,被分手了。
馮化成是一個孤兒,無父無母,被發配到貴州之后,當地人也看不起他,經常被當成反動分子,日子過得非常艱難。這時候周蓉義無反顧的追到貴州,走進了馮化成的生活。
馮化成如果對周蓉有一丁點的愛,也不會告知周蓉,自己去了那么艱苦的地方。馮化成的私心暴露無遺。
生活的艱難不可避免時,精神的富足顯得彌足珍貴。周蓉追隨過去,成了馮化成生命里的一道光。就像周蓉對父親說的一樣:如果她們家接受馮化成,就相當于收養了一個孤兒。
此時的兩個人,互相扶持,彼此鼓勵欣賞。
有一次馮化成干活回來,還帶著一束野花回家送給周蓉。這樣的生活雖然清貧,但浪漫幸福。馮化成滿足了周蓉的精神需求。那個時候的周蓉,對馮化成滿眼都是崇拜。
當蔡曉光去給周蓉的媽媽李素華解釋周蓉不告而別的原因的時候,蔡曉光說:崇拜是愛的基礎。
隨著社會發展,高考恢復。從小就是學霸的周蓉,考上了北京大學文學系。北大最不缺的就是才子。周蓉的圈子擴大了,馮化成的光環變小了。
她與周秉義,蔡曉光在家里吃飯時,蔡曉光侃侃而談,引用恩格斯的話,還說了一句詩:誰要喜歡玫瑰之艷麗,就得接受它扎手的刺。
周秉義問這句詩是什么意思,周蓉就說他不關心文學,聽不懂,落伍了。
馮化成質疑:一首小詩而已,聽不懂就是落伍嗎?順便發表了一下他對當下詩歌創作的現狀的看法:形式討巧,大家都在追求形式上的創新。
作為一名從事多年詩歌創作的人,馮化成發表自己的觀點無可厚非。可是周蓉看不下去:酸葡萄心理。這意思太明顯了,你寫不出來了,你是嫉妒,你是江郎才盡了。
此時意氣風發的蔡曉光和老成持重的馮化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她已經不喜歡現在為了房子放棄藝術創作的馮化成了。周蓉對馮化成的崇拜在步入北大殿堂之后,就逐漸消失了。
創作需要純凈的心,馮化成返程之后,向現實妥協,為了房子當了圖書館副館長,周蓉反而不領情。
再后來,回家過年時,周蓉說她畢業后不讀研了,回家來找個工作,照顧媽媽。還說馮化成在北京根本啥都不是,回到老家,你就是獨一份。
現實條件變了,周蓉的心態也隨之而變了,對馮化成的感情也變了。馮化成也變了,褪去了浪漫的外衣,他們的感情根本禁不起現實的考驗。
周蓉和蔡曉光對未來都充滿期待,馮化成已經開始步入穩定,他們已經不是一路人了。或者說,馮化成的未來已經不值得周蓉期待。
馮化成得不到周蓉的崇拜以后,也不再忠于周蓉,馮化成對婚姻的背叛導致了他們的婚姻直接破裂。
一本講述現代人婚姻危機,愛無能的小說《鄙視》中,有這樣一句話:
我鄙視你,這就是我不再愛你的原因。
我并不想用這句話來形容周蓉和馮化成婚姻的破裂,可這就是事實。周蓉的目光從仰視到平視,再從平視到鄙視,這是赤裸裸的現實,離婚祭奠了他們轟轟烈烈的愛情。
周蓉和馮化成的離婚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我出生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觀看電視劇《人世間》,感觸頗深,我們這代人就是像電視劇中周家的三個孩子那樣過來的。
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就婚姻而言,門當戶對也好,階層懸殊也罷。既然結了婚,就應該對婚姻負責。婚姻是責任,婚姻是擔當。當然,如果婚姻確實維系不下去了,也可以選擇離婚,每個人都有選擇幸福的權利。
活在人世間,每個人都是一粒種子,向陽而生,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道風景,這些不同的風景,各有各的美,有的風景像大江大河一樣壯闊,有的風景如山澗小溪一樣動人。人生是不能比較的,正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都各不相同,才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人世間。
編輯:羅雨欣
責編:陳泰湧
審核:馮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