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州市龍門縣龍田鎮,24歲的潘奕行是“村里新來的年輕人”。他戴著一副銀色邊框眼鏡,穿著一件標志性的志愿者紅馬甲,在全鎮15個村莊間穿梭奔走,參與協助鄉村振興事務。
潘奕行是土生土長的龍門人,他從小在龍城街道長大,從嘉應學院大學畢業后以志愿者的身份回到家鄉,投身到廣東高校畢業生志愿服務鄉村振興行動(又稱“山區計劃”)中,協助龍田鎮的駐鎮幫扶工作。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青年人才更是關鍵所在。近年來,共青團惠州市委員會積極為青年到鄉村基層服務搭建舞臺、提供機會、創造條件,組織動員廣大青年走進巷尾街頭、田間地頭、困難群眾家里頭,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的青春力量。目前,在全省統籌部署下,惠州團市委共招錄了78名像潘奕行這樣來自省內外高校的大學生志愿者,奔赴龍門縣12個鄉鎮(街道),將青春汗水揮灑在鄉村振興一線。
95后大學生志愿者來到鄉村
9月末,入秋后的南方,暑氣未消,陽光依舊炙烤著大地。一片片綠油油的水稻,與湛藍的天空交相輝映。
1998年出生的潘奕行依舊是一身清涼夏裝。周三是他每周固定下鄉的日子。早上,他會和駐村工作組的成員從龍田鎮政府出發,驅車十二公里來到他們定點幫扶的社廈村。
社廈村下轄14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1600多人,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婦女。潘奕行定期會去探訪村里的獨居老人、退伍老兵、低保家庭、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子女都出去(打工)了,導致老人自己住,我們去的時候會幫忙打掃下家里。”潘奕行說。
幫扶困難群體,參與下鄉調研,協助疫情防控……作為廣東高校畢業生志愿服務鄉村振興行動志愿者,潘奕行不僅是駐鎮幫扶隊的“三手一書”(即小能手、小幫手、小助手、小秘書),跟隨工作隊走訪調研全鎮村情民意,協助制定并實施幫扶計劃,還擔任龍田鎮團委副書記,參與團建、黨建工作。
“我是抱著學習的心態來的。”2021年的畢業季,潘奕行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他考公考編失利后,選擇回到家鄉投身鄉村振興。雖然在龍門長大,但他對家鄉的情況知之甚少,除了回老家龍潭鎮,他也幾乎沒有真正接觸過鄉村。所以,他的第一份工作決定回到家鄉服務,看一看“鄉村到底是怎么運行的”。
如今,潘奕行在龍田鎮志愿服務將近一年,他對當地的基本情況已經了然于胸。“作為鄉村振興志愿者,我能做的其實就是盡我自己的綿薄之力,用我自己的所學所知去協助駐鎮幫扶隊,通過推動五大振興實現幫扶。”他說。
“山區計劃”為鄉村振興儲備青年人才
在鄉村振興的大潮下,越來越多像潘奕行一樣的大學畢業生,滿載著濃濃的鄉愁,懷抱著干事創業的熱情和青春飛揚的理想,參與到廣東高校畢業生志愿服務鄉村振興行動中,投身于惠州的田間地頭、山野鄉村。
所謂“廣東高校畢業生志愿服務鄉村振興行動”,是團中央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的地方項目。2021年開始,團省委聯合省文明辦等8個單位,采取分批招募的做法,分4年面向全國招募選派1萬名高校畢業生,以粵東粵西粵北地區12個山區市、肇慶市以及惠州市龍門縣的鄉村為重點,到鄉村基層一線開展2年至3年鄉村振興志愿服務。
“目前,按照省的統一部署,我們已經完成第一批和第二批鄉村振興志愿者的招募工作。”惠州團市委志愿服務指導中心主任李朝輝介紹,兩批78個崗位一共吸引1173人報名,競爭比例超過1:15。這些志愿者分別在去年11月和今年8月“出征”,去到龍門縣12個鄉鎮(街道),開展駐鎮幫扶、鄉村文化、鄉村治理、鄉村規劃、農業科技、鄉村生態、農業信息化建設等服務。
在李朝輝看來,大學生志愿者的到來,不僅為龍門鄉村振興注入了青春力量,也為當地基層發展儲備了一大批青年人才。“鄉村振興志愿服務最核心價值是基層導向,鼓勵、引導青年深入農村基層,了解國情、社情、民情,在實踐中鍛煉成長。”據她介紹,在惠州招募的志愿者中,惠州本地戶籍大學生占比88%,龍門籍大學生占比超過30%,鄉村振興志愿服務經歷將引導更多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
據悉,接下來,惠州團市委將牽頭做好大學生志愿者的服務保障工作,像“娘家人”一樣做好生活保障、工作協調、安全教育,讓志愿者們留得住、干得好。同時,做好第三批崗位的開發工作,積極協調各鄉鎮圍繞中心大局科學設置崗位,為有志服務基層的青年提供展示才華和實踐成長的平臺。“第三批我們計劃開發122個崗位,歡迎有能力、有情懷、有夢想的青年關注龍門,踴躍報名參加。”李朝輝說。
【出品】共青團惠州市委員會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惠州分社
【策劃】鄒麗娟 羅銳
【撰文】于蕾
【視頻】王昌輝
【視頻素材支持】龍田鎮人民政府 共青團龍門縣委員會
視頻加載中...<script src="https://lf1-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
【作者】 于蕾;王昌輝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