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人員揭秘“飛行汽車”:能懸停半小時 有望2025年乘坐

導讀 視頻加載中...<s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如...


視頻加載中...<s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

如果有人問你見過能飛上天還能在地上跑的汽車沒有,你多半會說,那是科幻電影里的“汽車人”,但近期一款在重慶發布的飛行汽車樣車,已經無限接近這個“科幻產品”了。

日前,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酷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在重慶聯合發布了全球首款載人級兩座智能分體式飛行汽車工程樣車(以下簡稱“飛行汽車”)。飛行汽車采用了自主垂直起降飛行器、智能操控座艙和自動駕駛底盤三個獨立模塊的分體式構型,三個系統可進行組合,來滿足飛行和陸地行駛的需求,科技感拉滿。

日前,上游新聞(報料郵箱baoliaosy@163.com)記者專訪飛行汽車研發團隊成員、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博士后岳興,為讀者揭秘這款充滿了高科技色彩的飛行汽車。

飛行的汽車。

飛行汽車未來或成主流出行方式

岳興稱,飛行汽車目前還處在概念到樣車落地的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實際上,從1906年汽車誕生不久,就已經有人在探索研發可以飛的汽車。時隔100多年,隨著近年來新能源汽車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無人機技術的逐步成熟,為飛行汽車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持,也讓汽車上天成為可以實現的愿景。

研發團隊和樣車在一起。

他介紹,目前國際上的知名投資機構都比較看好飛行汽車的前景,預測飛行汽車未來將成為主流出行方式,形成一個規模超過萬億的市場。來自聯合國的數據顯示,未來30年全球70%以上的人口將流向城市,對于二維地面的出行將會是一個災難,從城市交通治理和空間規劃的角度,飛行汽車將會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據他介紹,他們擁有60余人的技術研發團隊,團隊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項昌樂領銜,團隊中有博士以上學歷的成員超過50%,研究生以上學歷成員超過90%。

三個模塊組成了飛行汽車。

三個模塊結合不同場景使用

飛行汽車真的能飛嗎?岳興告訴上游新聞記者,他們的“飛行汽車”全名是載人級兩座智能分體式飛行汽車,方案的主要特點是分體式,即飛行模塊和陸地底盤模塊可以和座艙分別結合,在陸地上座艙和底盤結合完成陸地行駛。飛行時,則是飛行模塊與座艙結合,不用帶陸地底盤模塊。

他說,分體式設計可以大大地減輕飛行重量,提供更長的飛行距離。三個模塊如何使用呢?岳興解釋:“用戶使用時相當于使用網約車服務。例如在一些大型商超的樓頂或是其他空曠地段,可以作為起飛和降落的節點,然后再用陸地行駛的方式完成最后距離的運輸。在我們的構想中,用戶也許不用擁有一輛飛車,只需要有一個座艙。飛行模塊和陸地模塊都可以通過共享來實現。用戶只需要待在座艙中,調度中心會安排陸地底盤或飛行模塊來將用戶送到目的地。”他表示,這還只是一個初步構想,未來的運行模式還在探索當中。

岳興稱,車輛的操控完全交給系統自動控制。目前的樣機中,地面底盤模塊已經實現了部分場景的自動駕駛,而飛行模塊也可按照相應的路線規劃自動飛行。

陸地模式。

能懸停半小時 地面最大時速80公里

據介紹,飛行汽車的動力目前采用的是純電動力,但未來不排除也會使用混合動力。

岳興表示,從目前測試結果看,飛行模塊的懸停時長為30多分鐘,使用地面底盤時,設計最大時速為80公里每小時,飛行模塊設計為120公里每小時,按照懸停時間估算,其飛行距離約為60公里。岳興稱,這僅僅只是估算,實際航程需要嚴謹的科學測試才能最終確定。他表示,未來將在合適的地點和空域繼續進行性能測試。

車輛在空中,出現安全狀況怎么辦?岳興表示,飛行當中安全問題肯定是最需要考慮的,在設計方案中,這也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目前工程樣機采用8軸16槳的設計,如果發生一些意外情況,例如其中某幾個軸或槳葉發生故障,還有其他的槳葉可以保障安全降落,這也是從安全考慮的冗余設計之一。但飛行汽車樣車目前還沒設計緊急自救的方案(例如跳傘等),這方面未來一定會進一步完善。

飛行模式的狀態。

最快2025年提供給市民體驗乘坐

據介紹,目前研發團隊已經與一些機構簽訂了框架協議,未來將在重慶進行探索式的市場應用,包括物流、觀光、高附加值貨物運輸等,也歡迎國內其他的研發機構加入進來。岳興表示,最快可能在2025年給市民提供體驗性乘坐,當然這還需要滿足各方面條件,目前無法準確預估。

岳興介紹,目前飛行汽車的研發還面臨法規、技術上的諸多限制,亟待未來能夠解決。如在使用中出現問題,目前法律法規缺乏相應規定。另一方面,如何給飛車提供更好的動力和續航能力,都是亟待解決的重大技術問題。

上游新聞記者 彭光瑞

編輯 楊波

責編 王蓉 李洋

審核 馮飛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