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軟銀中國江敏:投資需要定力和耐心,持續看好技術驅動的醫療方向

導讀 原標題:對話軟銀中國江敏:投資需要定力和耐心,持續看好技術驅動的醫療方向本期對話嘉賓 | 軟銀中國資本 合伙人 江敏對話編輯 | 鄭...

原標題:對話軟銀中國江敏:投資需要定力和耐心,持續看好技術驅動的醫療方向

本期對話嘉賓 | 軟銀中國資本 合伙人 江敏

對話編輯 | 鄭青春

點擊進入投資中國系列訪談

“投資就跟找對象一樣,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那憑什么你取那瓢飲,要看你跟對方的基因能不能夠形成化學反應。我們選擇投資項目也需要看雙方基因在一起能否形成好的化學反應。”

近日,搜狐財經投資中國對話了軟銀中國合伙人江敏。江敏主要負責醫療健康等領域的投資及管理。在加盟軟銀中國資本之前的六年時間,任職于國內最大的移動醫療公司微醫集團副總裁,是微醫集團創始團隊成員,負責醫療資源拓展和商業路徑探索。

在轉型做投資人的過程當中,江敏特別強調持續學習的重要性,因為不斷更新的知識會帶來新的盲區。他深感投資圈需要不斷學習,在投資領域,理解創業者的業務和思維模式非常關鍵,投資決策需要基于充分了解創業者的想法和匹配度。

談及現在市場上的醫療項目情況,江敏認為,優質的醫療企業一直存在,前幾年醫療領域的投資風險較大,估值過高的情況也較為普遍。隨著投資人和企業家之間對估值預期的合理調整,現在的投資氛圍相對更加理性,投資策略也發生了變化。

江敏認為,在選擇投資項目時,不僅要關注企業的技術和市場前景,更要考慮創業團隊的素質和企業文化。他強調,連續的成功創業經驗、分享能力以及從諫如流的學習轉化能力是他最看重的創業者特質。在他看來,創業并非是一套固定的方法論,而是在不同領域和階段中根據情況靈活運用。盡管醫療生態中存在一定的壁壘,但在技術和企業經營層面,方法論仍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就醫療行業的發展和趨勢而言,江敏指出,政策驅動在醫療領域尤其重要,比如中國醫改政策的持續推進和更新,以及近年來的帶量采購、醫療器械創新綠色通道和數字化戰略等舉措。無論是在中國還是海外,政策變化都會對行業格局帶來深遠影響。他強調政策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對行業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他認為,從更高的角度看待醫療問題非常重要,醫療技術本身無國界,解決生命健康問題是共同目標。要將國際先進技術引入中國,進行本土化,同時讓中國技術走向世界,為全球人類健康做出貢獻。

江敏對醫療領域投資持相對樂觀態度,他認為新的時代背景下盡管會有一些調整和挑戰,但整體環境對于醫療領域的投資仍然具有吸引力。醫療技術、生物技術、數字醫療和合成生物這些都是江敏看好的方向。

以下為對話精編:

投資中國:軟銀中國資本現在的投資布局是怎樣的?

江敏:軟銀中國資本目前管理著雙幣基金。我們會根據幣種的不同進行不同的投資策略。美元基金依然專注于VC風格,投資技術驅動的早中期項目;而人民幣基金則更多地支持成長性項目,因為人民幣投資的風險承受力不同。

投資中國:醫療投資行業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階段?

江敏:從投資角度來看,醫療投資經歷了幾個階段的發展。十多年前醫療投資開始興起時,退出渠道有限,導致投資發展較慢。隨著資本市場的變化,特別是IPO和并購的渠道逐漸放開,投資開始迅速增長。近年來,受疫情和大環境影響,投資出現一些收縮,但整體趨勢依然積極。

過去的這些年間,我們見證了資本市場的發展,特別是在2016、2017年間,中國醫療領域蓬勃發展,但近期受疫情和行業變化影響,市場開始有所收縮。

醫療投資的進展與退出渠道密切相關,過去中國醫療企業的IPO機會較少,但隨著注冊制的實行,企業更容易進入資本市場。此外,對醫療創新企業的虧損容忍度逐漸提高,不再僅關注凈利潤,而更注重技術實力。這種趨勢在全球范圍內體現,包括港交所、中國科創板等,都在積極支持醫療技術和科技創新企業的上市。

然而,當前也存在一些挑戰,例如中美關系緊張所帶來的美元資本流動下降,以及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還有IPO放緩和實控人減持受限等。雖然這些問題可能影響到醫療投資的發展,但整體趨勢仍然是積極的,只是可能會經歷一些階段性的調整。

投資中國:在投資醫療行業時,您如何構建投資醫療領域的思維模型以及投資策略?

江敏:構建思維模型并不復雜,它與你個人的經驗、基金定位等有關。例如,我們過往創業時通過數字化改造醫療,首先拆解醫療為醫院、醫生、患者、藥械、保險支付五大板塊,找出可以賦能和提高效率的點,然后從中選擇戰略優勢。

類似地,投資領域也需要清晰的基金屬性和投資策略,如低成本醫療和高端醫療創新。根據投資策略,篩選適合的標的,然后分析標的,包括技術、人、模式等多個維度。構建思維模型依賴于對自身和對方的理解,而這是逐漸確定的過程。

因為我們團隊有創業和投資經驗,對行業有自己的判斷。隨著時間推移,我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投資模型。投資領域最關鍵的是我們團隊的大腦和經驗,共同構成了我們的模型。換句話說,我經常喜歡講的是:股權投資就跟找對象一樣,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那憑什么你取那瓢飲,是因為你跟對方的基因能不能夠形成化學反應。我們選擇投資項目也需要看雙方基因在一起能否形成好的化學反應。

投資中國:在投資理念上,軟銀中國資本的獨特之處是什么?

江敏:軟銀中國資本的特點是技術驅動型的“混合基因”打法,我們追求兩個方面。

首先,我們尋找具備百億級增長潛力的企業,而不僅僅是優質但規模較小的企業。另一方面,我們喜歡技術驅動型企業,特別是能夠引領行業變革的創新技術。我們將這種創新技術且能驅動產業規模化的投資視為主要的投資機會。例如可以推動整個醫療行業變革的生物醫療技術;在新能源領域,我們看重能源技術與能源產業的交叉點。總之,軟銀中國資本的投資目標是努力尋找對產業有巨大驅動力的創新技術企業。

投資中國:在您加入之前,是軟銀中國的這種理念吸引了您嗎?

江敏:是的,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點。軟銀中國在過去20多年中一直強調這兩個方面。我們追求企業的規模化增長,不會只看企業的優質性質,還要看其能否成為百億級企業。同時,我們喜歡技術驅動型的企業,能夠通過底層技術帶來行業變革。這種風格吸引了我,因為過往我自己的創業經驗也是通過數字化技術改造醫療體系,所以我對這種風格感同身受。

投資中國:您提到企業的兩種驅動模式,一是技術型驅動,另一是模式型驅動。您認為這兩種模式分別有哪些優劣?

江敏:這并沒有絕對的優劣,而是根據不同情況選擇。我們團隊中從資深合伙人到新生代投資人,有好幾位都是技術背景出身,我們傾向于醫療技術能夠推動行業變革。

在中國,醫療資源分布極不平衡,70%的人占用了僅20%的醫療資源,而另外30%的人則占用了80%的醫療資源,這是衛生統計數據所反映的。解決這種不平衡的問題有兩個方向,首先是低成本醫療,通過數字化和模式創新來降低醫療成本,使更多人受益。第二個是高端創新醫療,關注診斷和治療新技術,為病患提供更有效的治療手段,解決人類健康問題。

技術型驅動的優勢在于它能夠解決現有醫療領域的痛點,提供更準確、高效的解決方案。例如,我們投資了一家骨科手術機器人公司,它通過技術創新解決了傳統手術的精度和效率問題,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手術體驗和康復。另一個例子是單細胞技術,它在生物領域有廣泛應用,能夠發現疾病的特異性,為藥物研發和診斷提供新思路。這些技術創新有望引領醫療行業進步,因此我們傾向于支持這種驅動模式。

同時,模式型驅動也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并不是完全排斥模式型,例如低成本醫療方向,我們關注數字化和模式創新如何降低醫療成本,提高醫療效率,使更多人能夠受益。

技術型驅動強調創新、精準解決問題,而模式型驅動注重成熟的商業模式和效率提升。兩者沒有絕對優劣之分,而是根據不同領域和問題的需要做出選擇。

投資中國: 在退出方式上您是如何選擇的?

江敏:在退出方式方面,我們行業當下的選擇有限,主要集中在IPO、并購和企業回購上,因為醫療投資領域具有自身的特點。盡管我們面臨著退出方面的挑戰,但整體來說,資本市場依然是開放且支持創新的。股權投資是成人之美的價值投資,我們需要保持遠見。

國家鼓勵科技興國,對我們來說,整體大方向是毋庸置疑的,關鍵在于選擇合適的階段進行投資。國家也在倡導投早、投小、投硬、投長期的理念,即早期介入、關注創新技術、堅持長期發展。同時,我們也在考慮一些后期項目,因為基金策略需要平衡,不僅要在早期項目中投資,還要關注那些已經成熟、盈利能力較高的中后期項目。

雖然現在市場普遍強調“看得多投得少”,但這并不意味著不出手,而是在不同階段選擇合適的項目,將策略與市場變化相結合。

投資中國:您從一線的角度來看,今年醫療好項目多嗎?

江敏:優質的醫療企業一直存在,無論我們是否“出手”。過去幾年,尤其是疫情前,其他行業不容易進行投資,導致很多非醫療投資機構紛紛投向醫療,使醫療企業估值過高。我們感到困擾的并不是今年,而是前兩年,當時估值過高,明顯不合理。我們從兩年前開始,就非常謹慎。尤其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初,許多當時高估值企業出現了泡沫破滅,許多估值回到了較為合理的水平。

現在盡管依然會存在這種情況,但醫療企業普遍對估值的預期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現在,投資人和企業家之間對估值的預期已經更加合理,過去高估值的情況已經得到調整。不同的估值預期也反過來導致投資策略的變化。

投資中國:能不能說現在估值是進入到了相對理性的階段?

江敏:我覺得相對理性多了。很多優秀企業也在逐步調整估值預期。有些企業因為上一輪估值過高,實際上應該進行估值回調,但他們可能仍然期望高漲,這需要時間來調整。現在投資更加理性,但投資人和企業之間仍存在一種博弈。

企業最終要生存下來,所以投資需要定力和耐心。投資有時需要一種估值博弈過程,需要在合理的價格下做出決策。同時,投資不僅僅是注入資金,還包括為企業提供資源和賦能,我們傾向于與企業合作,持續支持其發展。

對軟銀中國而言,不僅投資資金,還提供產業資源,包括戰略、財務、法務、商業等,以幫助企業迅速成長。我們關注估值合理、預期合理的企業,更看重與企業家的化學反應,能否共同支持企業發展。投后管理在我們的投資中占有重要比重,我們致力于為企業提供管理支持,幫助其實現快速增長。

投資中國:您在投資時不僅僅考慮資金,還更注重與企業的匹配度。

江敏:確實,除了技術驅動,我們也非常重視創業團隊的素質。即使有了技術和資源,我會在投資決策中將很大的權重放在創業者身上。創業者的性格、過往經歷、包容性、領導能力以及抗壓能力都非常重要。

如果在創業者的判斷上出現失誤,即使技術和企業都很出色,也可能遭受損失。因此,VC在投資時更注重對創業者的判斷,這與技術、市場等因素一同構成了綜合考量。

投資中國:您最看重的創始人的特質是什么?

江敏:首先,創始人最關鍵的特質之一是連續的成功的創業經驗,或者至少在連續的嘗試中取得了經驗,這體現了他們是否能夠持續成功地創業。

另一個重要的特質是分享能力,這包括分享資金、資源、權力和團隊,而不僅僅是領導力。這種分享能力建立了領導力和威望。此外,從諫如流的持續的學習轉化能力也是我非常看重的特質。創業者需要快速適應挑戰,如果他們不能不斷學習并轉化新的知識,可能會在競爭中落后。

這三個特質在判斷創業者時尤為重要。

投資中國:關于連續創業,您認為創業是否有一套方法論?

江敏:在醫療技術投資領域,方法論的重要性受到一些限制,因為醫療生態合作伙伴非常強大,包括醫院、醫生、藥廠、保險等。由于高技術門檻和生態中的各方力量,迅速擴張會面臨許多阻礙,方法論難以直接應用。

然而,在微觀層面上,每個企業的生存都有一定的方法論,比如連鎖機構、寵物醫院、醫療軟件等。盡管與傳統的TMT行業相比,醫療行業的方法論可能不那么明顯,但在企業經營方面仍然存在方法論。連續成功的創業者在一個領域成功后,跨入另一個領域的成功概率較高,因為他們已經熟悉套路、運作模式和技術。雖然在技術壁壘較高的領域,方法論的可復制性可能較低,但在企業經營層面,方法論是通用的,連續成功的創業者在有效地管理資源和運作方面能夠發揮優勢。

投資中國:在醫療領域中,有很多細分領域,您對哪些方向持樂觀態度?

江敏:我們專注于幾個方向:醫療技術、生物技術、數字醫療和合成生物等。在醫療技術方向,我們注重高技術門檻的領域;生物技術涵蓋免疫和細胞治療等;而合成生物則是一個新興的融合了多種技術特征的領域,將為眾多產業帶來顛覆性的變革;數字醫療是我們團隊自身的特色,將數字化賦予醫療中各個環節。這些方向都是我們持續看好的技術驅動的方向。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