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第一篇》,致敬《封神第一部》。
商王帝乙晚年,商朝仍然與東夷戰爭不斷。帝乙為讓太子受(后來的商紂王)順利即位,決定暫時放下兵戈,改善商朝東部的外交策略。
帝乙雖然后宮佳麗不少,卻只有三個兒子,長子微子,次子微仲,三子受。前兩個兒子,都非正妻所生,只有幼子受,乃王后所生,因此立為太子。
太子受聰明勇猛,才力過人。一次商王帝乙召集群臣到御園玩賞牡丹,不料年久失修的飛云閣塌下一梁,太子受急中生智,用一雙鐵臂托梁,避免了一場流血事件。
商王帝乙老牛舔犢,可太子受比他的兩個哥哥小得多,實力上遠不及兩個哥哥。不僅如此,商王帝乙的兩個弟弟比干和箕子,也是樹大根深。這四人常年在商朝軍中供職,統領千軍萬馬,在軍中八面威風,堪稱商朝“四貴”。
為了避免太子受即位時的內憂外患,商王帝乙主動與東夷停戰,拜東夷之主姜桓楚為東伯侯,并令太子受娶東伯侯的女兒東姜。
商太子受與東姜結合,中原與東夷聯姻,黃帝后人與炎帝后人結合,天下休戰,實乃雙方百姓之福,兩地邊疆迎來短暫的和平。
商朝南邊的鄂國,由于隔著大別山、桐柏山等山脈,率眾多南蠻族群,與商朝的摩擦不斷。
商王帝乙封鄂國為南伯,以鄂宗禹為南伯侯,統領南方一眾南蠻。鄂宗禹也利用這個封號,不斷增強實力和影響力,雙方各取所需。
商朝西邊的周國,西伯侯姬昌即位第一年,將都城從岐山腳下遷到灃水西岸的豐京(今陜西西安西南),來到關中中部。姬昌即位第二年,周國滅邘[yú]國(今河南沁陽)。姬昌即位第五年,周國滅耆[qí]國(今山西長治)。
商王帝乙與姬昌簽訂城下之盟,再次封姬昌為西伯侯(姬昌的父親姬季受封過一次),統領西部大小方國。
商朝北邊的崇國,原本就是商朝的附庸。商王帝乙封崇國為北伯,以崇虎為北伯侯。帝乙無論大小事情,崇侯虎召之即來,常在朝議政,并統領大小諸侯,年年進貢,臣服商朝。
經過商王帝乙晚年修復關系,四大方伯統領天下諸侯八百個,每年一進貢,三年一大朝。帝乙坐享太平,萬民樂業,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賓服。
商王帝乙駕崩,太子受即位,是為帝辛(后來周人給其謚號為商紂王)。
東姜升級為王后,且她生下了紂王唯一的王子武庚,商朝與東夷的關系更上層樓。在中國神話中,紂王有兩個兒子殷郊、殷洪,后來都投靠了周武王,他們的存在純粹是為了襯托周武王姬發的英明神武。殷郊的原型是武庚,不過現實中的武庚,比殷郊可要厲害多了,作為唯一的王子常年在外征戰,后來周武王滅商,卻未能滅掉武庚。
商紂王手能格禽獸,身能跨駿馬,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他即位后內憂外患,比他父親想象中要嚴重得多。
內憂是商朝“四貴”,兩個叔父比干與箕子,兩個兄長微子與微仲。紂王初年,在兩個王叔的威脅面前,三兄弟聯手壓制比干與箕子,很多事情都是圍繞這一矛盾展開。
與西周以后各朝父死子繼不同,商朝在天子繼承方面,更遵循優勝劣汰的原則,有許多兄終弟及的案例。父傳子的情況,往往是子的實力已經比叔父們強大。
公元前1075年,商紂王即位時,正好三十而立,實力不算弱,但完全控制不了“四貴”,在兩個王叔的身影下度日。
為了擺脫比干與箕子的影響,紂王從殷遷都朝歌。
紂王下詔令四鎮方伯,每一鎮選美女百名,不論富貴貧賤,只以容貌端莊,性情和婉,禮度閑淑,舉止大方之少女,以充王庭。
四大方伯得詔,東西南三大方伯雖極不情愿,也只好虛與委蛇。一般的貴族,都不舍得將女兒嫁入深宮守活寡,三大方伯只得廣招民女。這個時代年輕女子都是有價格的,越美價越高。征召三百名美女,三大方伯為了節約開銷,美女多是濫竽充數。
北伯侯崇侯虎所轄范圍內,有一個諸侯叫冀侯蘇護。此君有一女,儀容絕世,年方十七,在北國芳名遠波。崇侯虎為了讓蘇護獻出女兒,親自奔走冀國,對蘇護軟硬兼施,最后以大量金帛說服蘇護。
蘇護之女名為妲己,姿色冠世,繡工、音樂無所不通,在四百名進獻的美女中鶴立雞群,獨艷群芳,一入宮便受寵于商紂王。女受宮闈之寵,父享國戚之貴,三軍無殺戮之害,百姓無涂炭之苦。
妲己儀容嬌艷,花貌絕群。紂王給妲己蓋了一座規模龐大的宮殿,名為“受仙宮”,又在宮殿內起高十余丈的大樓,號為“摘星樓”,朝夕與妲己游宴其上。
紂王如此作為,王后東姜很不高興,她地位尊貴,性好雅重,妲己受寵令其醋意大發。
一日,紂王在“受仙宮”會宴,紂王與姜后坐于主席,妲己身份低得多,只能立于一旁,紂王令樂師歌彈,妲己舞蹈。
但見霓裳擺動,繡帶飄揚,輕輕裙裷不沾塵,裊裊腰肢風折柳。歌喉嘹亮,猶如月里奏仙音;一點朱唇,卻似櫻桃逢雨濕。尖纖十指,恍如春筍開新芽;杏臉桃腮,好像牡丹初綻蕊。
紂王如醉如癡地享受,不時鼓掌大笑道:“寡人觀卿等歌舞,誠若天仙下凡也!”
宦官宮女齊喝彩,并跪下呼“萬歲”,獨有姜王后俯首不觀。
紂王笑問道 :“王后,光陰瞬息,歲月如流,景致無多,正宜當此取樂。妲己之歌舞,乃天上奇觀、人間少有的,可謂真寶。”
姜王后冷冷道:“妾聞明君所器重乃賢人君子,未聞以淫樂邪色為寶者。若貪淫邪,必有宮闈之患。”
姜王后說完,不等宴會結束,便辭歸本宮。
紂王本是性情中人,他原意是請姜王后一起享受生活,這時候他只是把妲己當做一個玩物,妲己在他心中的地位遠不及姜王后,可皇后一點都不領情,這讓紂王很是懊惱。
一場宮斗在朝歌的后宮逐漸展開,姜王后是后宮之主,背后有東伯侯姜桓楚這個大靠山,在宮斗中占據絕對主動。
一日,姜王后在中宮舉行小宴,各宮嬪妃依禮都來恭賀王后,妲己當然也不例外。
中宮大殿之內,姜王后升寶座,兩旁其他貴妃簇擁,妲己雖不用跪著,卻也只能侍立一旁。
姜王后責問妲己道:“天子在受仙宮,不分晝夜,宣淫作樂,不理朝政,法紀混淆。汝并無一言規諫,且迷惑天子,朝歌暮舞,沉湎酒色,壞成湯之大典,誤國家之安危。從今如不改悔,定以中宮之法處之!且退下!”
一番嚴厲的話說下來,妲己滿面羞愧,忍氣吞聲拜謝,悶悶回宮。
可是妲己美色卓冠宮庭,她不但人漂亮,而且精通史書,廣博百家,個人修為也在姜后之上。妲己背后也有北伯侯崇侯虎撐腰,在這場宮斗中并非只能“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時間飛快地流逝,妲己有一個煩惱,她一年與商紂王交合無數次,數年過去卻不見有身孕。如果妲己沒有子嗣,總有一天武庚會率軍回朝歌即位,她也總有一天會玉殞香消。
姜王后也有著同樣的擔憂,如果妲己生了兒子,那武庚就不再是唯一的太子候選人。
姜王后度日如年,她屢屢向妲己挑釁,甚至連姜王后身邊的宮女宦官,也從不把妲己放在眼里。幸好商紂王存在,制止了多次沖突,否則妲己就是被打死都有可能。
紂王越是護著妲己,姜后越恨妲己。
一日,姜王后不等紂王召請,率眾宮女直上摘星樓,上諫書一份,請紂王貶妲己出宮。
紂王是誰?從小便受萬人敬仰,他要做什么事,誰也不敢阻攔,即使在戰場上,敵人也會畏懼他。姜后一而再不給他面子,紂王龍顏大怒,再控制不住情緒。
力拔山兮的紂王,左手抓住姜王后的衣服,右手抓住她的頭發,像拋起一件衣服一樣,將姜王后從“摘星樓”上投了下去。
姜王后頭破腦裂,當場身亡,慘不忍睹,眾宮女嚇得跪倒于地,不敢作聲。
事后,紂王深為后悔,畢竟姜后嫁入宮十多年,紂王對姜后還是很有感情的。而且姜后之父姜桓楚是東方侯伯,為四大方伯之首,若擁東夷甲兵乘機謀反,紂王也多少有些忌憚,因此下令以厚禮葬姜王后。
不過紂王很快就冊封妲己為皇后,此事雖然遭到群臣的反對,但是王權至上,妲己成為了新的商朝皇后。
姜后意外身亡,東伯侯派人到朝歌,請紂王斬妲己,正國法,洗明冤屈。
紂王對妲己愛得死去活來,自然沒有斬妲己,而且這關乎一個天子的顏面。
比干和箕子與東伯侯關系本就密切,更想利用這個機會進一步拉攏,好在外面有個強援。朝歌的氣氛劍拔弩張,比干和箕子各成體系,另一方商紂王與兩個兄長結成同盟,三兄弟計劃對叔父比干和箕子下手!
比干和箕子率群臣進諫:“皇后無失德而被刑,臣等請大王辯明冤枉!”。
梅伯更是進語道:“大王聽讒寵色,刑加王后。臣請大王斬除妲己,整肅宮闈。”
太丁封其弟于梅(今安徽省亳州東南),為伯爵,國君世稱梅伯。這一任梅伯與比干交好,事事甘做比干的馬前卒。
群臣反對妲己,令紂王騎虎難下,如果順應群臣殺了妲己,則威信掃地,堂堂天子連個女人都保護不了。紂王沒有辦法,只能拖時間,為了躲避群臣進諫,干脆不上朝了。
新的一年到來,紂王與妲己的感情又進一層,他令人在沙丘城建造高臺,廣開花囿。此臺高千尺,名為“鹿臺”上造玉門瓊臺,盡飾金珠。臺下建瓊林御庫,收貯貨物。
紂王令四方諸侯每年貢品增加一倍,商朝百姓賦稅不增,但必須抽調人丁來蓋樓。商朝男丁中三抽一,輪番修筑奢華建筑。貴族富戶可用銅錢抵勞力,普通百姓則必驅而用之。
三年后,鹿臺竣工。此臺高聳廣闊,盡飾瑯玕白玉,皆絡翡翠珠璣。
一日,紂王與妲己宴于鹿臺,調六宮嬪妃赴于臺下,令其盡脫去裙裥,裸身歌舞,互相歡謔。紂王與妲己望見,鼓掌大笑。唯獨姜后宮中嬪妃宮女七十二人垂淚,不肯裸衣歌舞。
紂王召問其故,眾宮女如喪考妣,悲而不答。
妲己道:“此姜后之宮女,每怨大王殺其主,欲謀作亂,以弒大王。妾始不信,今違王命,誠有此意 。”
紂王心煩意亂,喝令斬之。
妲己薦道 :“宮女謀亂,當要重責,以戒將來 。依小妾之見,可在摘星樓前挖地方數百步,深高五丈余,令取百般蛇蝎蜂蠆之類,群聚穴中。將宮女投入穴坑,與百蟲嘬咬,號作‘蠆盆’之刑,方可警眾 。”
紂王聞此新奇刑法,即令禁衛收聚百蟲,將此七十二名宮女一齊投落坑中。只見眾宮女赤身膊背,淚流滿面,悲哀號哭,不忍見聞。
紂王冷笑道 :“非王后之計,則不能滅此叛妾 。”
比干和箕子率群臣進諫,請紂王斬除妲己,梅伯更是把紂王比作夏桀。
這次紂王早有計議,冷冷道:“大臣輕侮朝廷,炮烙伺候。”
“炮烙”之刑,就是鑄高二丈、圓八尺的銅柱,內燒炭火,外涂脂膏。用鐵鎖將犯人手足身體拉到柱上,須臾即皮肉朽爛,筋骨立焦,盡成灰燼。
商紂王賜梅伯“炮烙”之刑,但見梅伯被禁衛解衣抱柱,痛哭受刑,頃刻肉焦骨碎,化為灰燼。
梅伯既死,群臣皆心驚膽裂。紂王對比干和箕子的支持者,又用“熨斗”之刑伺候。“熨斗”,此刑將銅斗置于火中,治罪時熨手熨足,直至手腳焦爛。若犯人說錯話就用熨斗熨嘴,十足的酷刑。
商紂王在大殿之前立幾個大銅柱,再擺放數十號銅斗,群臣每次入殿看到這個陣勢,畏懼之下皆緘口。此舉封殺了比干和箕子支持者的口舌,但惡果是:忠臣也裹足而不進,卷口而不言。
朝堂之上,比干和箕子仍經常指責紂王,請求殺掉王后妲己,令紂王顏面無存。妲己的罪名主要是蠱惑紂王殺姜王后,以至東部邊境與東夷摩擦不斷。此外紂王修筑摘星樓勞民傷財,又建酒林肉池生靈涂炭,這些賬都算到寵妲頭上。
紂王確實不好,但兩位老王子自持身份高貴,說話間也確實帶有私心。比干自稱圣人,言外之意自己得到上天的垂青,從天理的層面挑戰天子紂王,紂王三兄弟與王叔比干,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過了幾年,又到大朝之時,姜桓楚、鄂宗禹、姬昌、崇虎,悉數來到朝歌。
四大方伯陸續抵達朝歌,離朝會開始還有一段時間,他們不約而同接到王子比干的宴會邀請函。四人求之不得,紛紛赴宴。比干是“四貴”中實力最為強勁的,如果有他在朝中呼應,四大方伯自然輕松多了,反之此人若是使壞,四大方伯肯定吃不了兜著走。
宴會上,酒過數巡,比干道:“天子荒淫,沉湎酒色,不理朝政,奏折積如山,此大亂之兆也。”
四大方伯聞言大驚,比干這不是公然誹謗天子么,他們不知王叔比干早已把這幾句當做口頭談。
宴后,北伯侯崇侯虎悄悄入宮,將王子比干告了一狀。其他三人則自始至終沒有對紂王說明此事,令紂王非常不快,對王叔比干更有欲殺之心。
商朝新都朝歌,四大方伯坐車入宏大的宮城,但見宮殿宇齊整,樓閣豐隆,非自己宮殿能比。四乘高車停于宮殿外,四人挺胸整齊朝服,輕搖玉佩,過宮門和殿前小橋,至大殿之外。
此刻鐘鼓齊鳴,文武百官在殿內山呼“萬歲”,四大方伯立即在殿門外拜倒,嘴中附和“萬歲”。
比干聲如洪鐘道:“宣四鎮方伯見駕。”
金鑾殿上坐君王,白玉階前列文武。四大方伯依禮跪拜進殿,不敢抬頭仰視紂王。
紂王怒氣洶洶地丟下奏折,喝道:“比干王叔,你知罪么?”
奏折上寫道:“今社稷顛危,禍亂已生,陛下殺太子,而絕先王宗嗣。諫遭其炮烙慘刑,君臣大義已無。臣不避斧鉞之誅,獻逆耳之言,愿陛下速賜妲己自盡于宮闈,還姜王后、太子屈死之冤。如此朝綱整飭,宮內肅清。”
比干身份特殊,絲毫不讓,喝道:“心迷酒色,荒亂國政,眼見禍亂將興,丘墟社稷易主。大王日后死于九泉之下,將何顏面見先祖成湯哉?”
紂王目光如注,直射比干道:“比干,住口!”
比干毫不客氣道:“比干在,江山在;比干存,社稷 存!古之圣人,主暴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臣乃先王之股肱,何罪之有?”
紂王大怒道 :“汝自謂圣人,吾聞汝之心有皇叔有玲瓏七竅心,不如剖之視其心 。”
紂王廷下有飛廉與季勝、惡來父子三人,都是紂王身邊的死士。三人跳將出來,將比干拿住,便要剖腹摘心。飛廉是父親,嬴姓,兩兄弟季勝和惡來,季勝是趙氏先祖,惡來是秦人祖宗。
箕子驚慌失措出列,汗流浹背道:“大王且慢,請大王赦免比干死罪!”
比干雙目圓睜,怒氣勃不可遏,喝道:“心正, 手足正;心不正,則手足不正。”與他對視的季勝不寒而栗,季勝更是驚慌失措。只有惡來,惡狠狠將寶劍刺入比干腹部,手入腹中,摘心而出。比干面如土色,仰面朝天,—地鮮血濺染龍廷。
殿內眾多大臣戰戰兢兢,不敢多言。四大方伯更是連大氣都不敢出,氣氛威嚴肅殺。
比干慘死,另一個王叔箕子具棺貯葬,痛哭不已。
比干死后,其封地迅速被紂王三兄弟瓜分,比干的龐大勢力集團,也土崩瓦解,卻并沒有消亡,他們分別投向了紂王三兄弟和王叔箕子。
箕子沒有他的兄長比干那么張揚,吸收了一部分比干的人力物力和地盤之后,箕子的實力又大幅增長,甚至超過比干生前掌控的資源。
紂王要對箕子下手,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除非箕子放棄所有資產,將封地和家臣全部充公,否則紂王必然猜忌。
箕子為人低調,他也知要么弒君自立,要么像羔羊一樣被宰。箕子佯裝生病,逐漸精神失常,每日呆在府中發呆。
即使是這樣,紂王還是用一支精銳軍隊包圍箕子的府邸,將府中從人全部撤出,換上自己的幾十名宦官和侍衛照顧和監視箕子。
箕子被軟禁,每日披頭散發,或笑或哭,蓬頭跣足,臥仆于地,語話顛狂,一切都是瘋子的癥狀,從此隱居不出。箕子越來越瘋,整天呆在茅廁,敲敲打打,一身污濁,玩弄那些最臟的東西。
紂王嘆道:“此廢棄之人,殺之何益!”
一日,侍衛和宦官遠離茅廁坐著,喝點小酒打發時光,箕子便趁機與替身掉包,化妝為侍衛離開府邸。替身也在茅廁搬弄各種道具,發出聲響,等到日落之后,捂著鼻孔侍衛竟沒有發現這個蓬頭垢面、臟亂不堪的人已經被掉包。
離開朝歌城,箕子回頭望著巍峨的城墻,不覺潸然淚下,作詩一首:憶昔成湯放桀時,諸侯八百盡歸斯。誰知六百余年后,更甚南巢幾倍奇!
箕子翻越太行山脈,潛回封地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帶)。
一座宗廟內,箕子跪拜先祖,口中念道:“今商王殺親戮戚,拒諫塞諍,社稷傾如朝露。吾若不早去,則成湯之祀絕矣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箕子要去的地方,正是商朝天子無力征討的地方,名為朝鮮。
朝鮮位于商朝東北方向,從朝歌出發,有數千里路程。朝鮮東南西三面環海,北面有長白山脈和隔絕遼東,還有鴨綠江橫貫在大山之間。朝鮮這個世外桃源,由于距離中原遙遠,陸路又有山水阻隔,中原的勢力很難威脅到它。
箕子策劃了一次家族大逃亡計劃,此番萬里大遷移,人數達到數萬,幾乎是在紂王的眼皮底下,帶著無數的物資和技術,抵達朝鮮半島。
紂王發現箕子的陰謀后,立即調動追兵,令沿途的諸侯圍追堵截。可是箕子并非倉促出逃,而是計劃周密。雖然最終抵達朝鮮的箕子大軍只有五千人,但也足以在這里建立統治政權,史稱“箕子朝鮮”。
商人在朝鮮半島原住民當中傳播農耕和蠶桑技術,教百姓禮儀,將商朝的法典等引入半島。后來周武王分封“箕子朝鮮”為侯爵,立國時間長達九百多年,比大周王朝都久。
箕子出走,帶走了人口和物資,對商朝有實質的影響,對商人的心理影響更大。王叔出逃,再加上周人制造的謠言,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上天在懲罰商朝。
紂王終于擺脫了兩個王叔的控制,接下來對內要壓縮兩個哥哥的勢力,對外要壓制東西兩大方伯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