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美起來丨這個76歲的合唱團,安放了他們的夢想,溫暖了他們的人生

導讀說起退休和養老,過去多數人是回避的。在既定印象中,老年生活意味著買菜逛街曬太陽,或是遛娃遛狗廣場舞。然而,在最近一項網絡調查中發現...

說起退休和養老,過去多數人是回避的。在既定印象中,老年生活意味著買菜逛街曬太陽,或是遛娃遛狗廣場舞。然而,在最近一項網絡調查中發現,“退休”不但是精致白領們最迫切想要抵達的“穩穩的幸福”,甚至成為小學生日常聊天的高頻詞。

為什么原本讓人抗拒的退休生活,竟漸漸成為向往?一方面是各行各業各年齡層的人正在面對的生存和生活壓力,另一方面也是越來越豐富多彩的老年活動帶來的吸引。

在淮海社區文化活動中心,76歲的老牌合唱團——新音合唱團正煥發新的生機。剛退休的唐駿憑借一首鄧麗君的《我只在乎你》考入低聲部,83歲的老指揮任肇斌和23歲的新指揮盛凌飛正潛移默化地完成一場“交接班”。

圖說:新音合唱團的團員們“切磋技藝” 新民晚報記者 王凱 攝(下同)

受疫情影響,原本每周二雷打不動的聲樂課和排練無奈叫停,但團員們為保持聲音狀態仍不時聚在一起“切磋技藝”。女高音的華彩、女低音的柔婉、男低音的醇厚,三兩組合、一兩支曲,就能在美麗的歌聲中度過一個美好的下午。


老有所學 藏龍臥虎


新音合唱團誕生于1946年,盡管是業余合唱團,可并不容易考,且執掌合唱團的都是楊今豪、楊嘉林等專業選手。半個多世紀風雨飄搖,縱是滄海桑田,但這一孕育自上海這座海派城市的合唱團自有它的風度和韌勁,時至今日依然堅守城市一隅,扎根社區成為一批又一批老年人的心靈港灣。

合唱團現有50名成員,平均年齡67歲。雖然都是老年人卻絲毫不見暮氣,他們總說:“唱歌的人怎么會老?何況,我們的年紀還沒我們團大呢!”在這里,老有所樂,不稀奇;他們追求的,是老有所學!

團長陸惠君早在年輕時代就曾跟隨專業老師學習過美聲,只是動蕩歲月里有些愛好顯得奢侈,峰回路轉,能夠成為新音的團長,她深謝命運的恩賜。每次有新團員來,她總會拿任肇斌的話激勵大家:“我們不是光圖‘唱個痛快’的合唱團,任指揮對我們的要求是‘老有所學’。學什么?學美聲,這不容易的,尤其對于沒有基礎的團員。”

雖然合唱團里沒有淘汰制一說,但發自熱愛聚在一起歌唱,誰也不愿拖了團員們的后腿。于是,覺得課程上沒有吃透的人,就會另外找老師開小灶。王海云就曾跟隨上海輕音樂團的女高音楊玉蓉學習。說起練美聲,她自有一套心得:“最方便就是搬桌子,你用力抬時能感到氣息下沉,撐住,再緩緩吐出,慢慢肺活量大了,氣息就容易控制。”

王海云是典型的看不出年紀的人,她戴一副紫色框眼鏡,話音利落清脆:“我倒也不是一開始就喜歡美聲的,以前愛聽戲,還專門學了京劇,地方戲越劇滬劇我也唱的。聽多了,覺得還是美聲嗲,高音區開闊又舒朗,讓人愉快。”


堅守至今 只為熱愛


歷史悠久的新音合唱團里也有很多老資歷的團員。張大祥17歲開始唱歌,雖沒走專業路線卻這輩子都在唱美聲,他加入的第一個合唱團就是新音合唱團。已過耄耋之年的張大祥,是團里唯一開過多次獨唱音樂會的人。他前后拜過7個專業老師學唱歌,其中不乏男高音歌唱家饒余鑒、上海音樂學院教授王維德等大家。

說起很多老年人在退休后加入合唱團,為一圓年輕時未盡的“歌唱夢”,張大祥的經驗是——圓夢何須等退休?也不是非走專業才叫圓夢。生于沒有太多選擇的年代,張大祥最初學的是機械,留校做了10年老師后,又進入企業成為技術骨干并走上管理崗位,他至今沒有進入過所謂的“專業圈”,但自17歲愛上唱歌后,他從未曾中斷或是放棄歌唱。

“我跟過很多老師,不斷提升、精進歌唱技巧;感覺學有所獲后也收學生,分享我的經驗和積累,我帶過的學生總共也有百余人。”在張大祥看來,夢想不是非要等有空才能實現的,只要你熱愛一門藝術,總能在忙碌中擠出時間來,“雖然我搞機械、做管理都還不錯,但老實講,我花在研究唱歌上的時間可比研究機械的時間多得多。”問他唱美聲的最大收獲,他笑說:“身體好!一來,能做自己喜歡的事,總歸心情愉悅的;二來,美聲本身就是氣息運用,是一種特別好的鍛煉,大家不妨都試試。”

同樣,將新音視作第二個家的還有剛過80歲生日的陳琦。老伴走后,她的兩個早已移民加拿大的女兒幾次三番動員她過去,既為一家團聚也方便互相照顧。陳琦也試著去度假,但待不了幾個月就會分外想念這里的合唱團和老姊妹,“這里有歌唱、有朋友、有熟悉的生活,每周二雷打不動的排練時間,已經成為一種習慣,走太遠真的不適應,心里空落落的。”

也有居委會阿姨會來關心陳琦的生活,畢竟80歲了,如今算是獨居老人,怕她沒人照顧生活寂寞,陳琦笑說:“不能和大家一起唱歌,沒有朋友能說話,才是真的寂寞。”每到排練的日子,不論是哪個聲部集訓,陳琦都會提早半小時到,幫著大家挪桌椅擺譜架,對她而言,新音就是她的家,這個陪她歷過風雨、走過跌宕的合唱團,見證了她的青春、安放了她的夢想,也溫暖了她的人生。(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