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演三天清音遠揚,這群滬劇“雛鳳”如何走上城市主舞臺?

導讀 連續三個工作日晚上,天蟾逸夫舞臺門口都圍滿了觀眾,他們是為上海滬劇院最年輕的一代青年演員而來。11月7日至9日,上海滬劇院青年傳承版...

 連續三個工作日晚上,天蟾逸夫舞臺門口都圍滿了觀眾,他們是為上海滬劇院最年輕的一代青年演員而來。11月7日至9日,上海滬劇院青年傳承版滬劇《陸雅臣賣娘子》《庵堂相會》和一臺滬劇折子戲專場連演三晚,這批00后為主的演員以俊秀的扮相與清麗的嗓音,讓不少老戲迷直言看到了滬劇的希望。

圖說:上海滬劇院最年輕一代演員登上天蟾逸夫舞臺 主辦方供圖 (下同)


經典復排推新人


  演出前,十余位戲曲界的名家都手書鼓勵的話語贈予這批滬劇青年。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題下“雛鷹展翅”,昆曲表演藝術家岳美緹寫下“年輕的滬劇一代讓我們看到劇種光大的希望”,滬劇名家徐伯濤寫下“滬劇新苗,滿臺生輝,流派紛呈,百花齊放”,更多戲曲大家寫下的是對這群滬劇青年傳承經典的肯定和祝福。

  此次上演的兩臺傳統大戲薈萃了諸多滬劇流派,都是滬劇院的保留劇目。此前,2013級青年演員的舞臺大多在社區文化活動中心,9月剛剛在宛平劇院小劇場連演6場,此次面對千人大劇場規模的舞臺,他們愈發展露出自信的風采。青年演員萬子濤沉醉于傳統的滬劇唱腔,也慢慢找準了用眼神和觀眾交流的尺度:“很欽佩先生們可以創造出這么好聽的戲,傳統戲就是我們滬劇的根,在排練演出的過程中我們都有了質的飛躍,演出多了,大家都更有自信了。”

  復排過程中,上海滬劇院為年輕演員請來了韓玉敏、沈仁偉、汪華忠、張杏聲、徐伯濤、王明道、王明達、王珊妹等一批資深滬劇名家前來傳藝,咬字、唱腔、形體、表演都一一進行輔導。年輕人也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請教老師的機會,比如青年演員李秉儒負責接送沈仁偉,他會在車上,乃至送老師回家后繼續向老師請教表演上的疑惑。比如在《庵堂相會》陳宰庭的唱段中,沈仁偉就指引他加入一些錫劇的塑造方法,讓人物更加立體。

  演出中,沈仁偉就站在側幕觀察演員們的表現,便于日后繼續幫大家一對一提高。沈仁偉感慨,此次上演的經典中滿是老一輩表演藝術家傳承下來的精彩唱段,這些唱段都是經過多年的藝術實踐流傳下來的,青年演員吸收了這些精華,今后才能讓滬劇發揚光大。


流派歸類有了家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多位青年演員都有比較好的表達能力,這一定程度上要歸功于日常排練中,他們吃透了對劇本和人物的理解。2年前,舒悅剛開始帶著他們排《庵堂相會》時,想起了滑稽界前輩綠楊演《七十二家房客》時用過的方法。綠楊演的角色是二房東,她就給導演講了個故事,從二房東的小時候說起,出生在一個怎樣的家庭,又是怎么當上二房東的,將人物的前史講得繪聲繪色。

  于是,舒悅也要求年輕人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將各自人物背后的故事編出來,然后互相交流。雖然都是幕后戲,但是演員的心理要清楚。盡管戲曲有規定的程式,但舒悅從來不規定他們手必須要舉到哪里,眼睛要看向哪個角度,人物立得住,比程式化的動作更重要。

  緊接著,舒悅按照各人的嗓音條件和興趣方向給大家分配了流派,“有了流派,年輕演員就找到了一個‘家’,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比如說陳悅音原先的嗓音不算出挑,舒悅就教她把嗓子放下來,學著嘆著氣來唱戲,讓她去學習楊派楊飛飛的唱法。果然,陳悅音的聲音一下子響了、亮了,也找到了舞臺上的自信,對宗師的崇拜讓她把網名也改成了“陳飛飛”。顧佳嬰學的是筱愛琴的筱派,因為她的嗓音得天獨厚,帶點鼻音,觀眾一下子就能從她的唱中聽到筱派的味道。陳余軒學習小筱月珍派,源自舒悅發現她說話上下牙不分開,于是利用小筱月珍起伏大、吐字清晰、鏗鏘有力的唱法來對她進行訓練。“一桌小菜一模一樣誰要吃啊?我們八只冷盤各有特色,26位青年演員以不同的流派一起呈現給觀眾。”舒悅說道。

  青年團團長吳爭光明顯看到,大家比一個多月前在宛平演出時提高不少,“接下來,我們還會著重提升演員的基本功和精氣神,踏準流派的道路繼續加強。”昨晚上演的折子戲專場中,觀眾看到的是《雷雨》《碧落黃泉》《楊乃武與小白菜》等經典折子戲,接下來,青年團還將對更多經典發出挑戰,不單在唱腔上向滬劇前輩靠攏,更要在大戲中塑造好人物內心。(新民晚報記者 趙玥)??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