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藥概念股發力走高 新冠藥物還有多大市場空間?

導讀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孫夢圓 于娜 北京報道今日,新冠藥概念股發力走高,截至收盤,眾生藥業、百奧泰漲停,翰宇藥業...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孫夢圓 于娜 北京報道

今日,新冠藥概念股發力走高,截至收盤,眾生藥業、百奧泰漲停,翰宇藥業漲14.69%,海創藥業漲14.16%,艾迪藥業漲超8%,雅本化學一度漲逾5%。值得注意的是,眾生藥業已連續兩個交易日漲停。

《華夏時報》記者就此采訪眾生藥業,截至發稿,公司證券部電話始終未接通。和君咨詢醫藥醫療事業部副主任史萬奎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冠藥物概念股大漲具有合理性,疫情防控如何平衡經濟和安全的命題,給未來增加了難度,但卻給新冠藥物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時疊加大盤向上行情,資本做多一波新冠藥物行情,也符合資本市場的操盤偏好。

新冠藥物研發加速

11月4日,眾生藥業發布公告,控股子公司眾生睿創的一類創新藥物RAY1216片取得重要進展,其用于治療輕型和普通型 SARS-CoV-2 感染患者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III期臨床研究方案已獲得組長單位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臨床試驗快速審查批件,批準項目開展。

華鑫證券研報認為,作為國內第二家獲批III期臨床的以3CL蛋白酶為靶點的口服小分子新冠藥物,與同為3CL靶點的Paxlovid比較,RAY1216安全性、耐受性良好,同時,RAY1216可開發單方用藥,減少因使用Paxlovid中利托那韋而導致的副反應,具備成為最佳新冠口服藥物的潛力。

華鑫證券進一步指出,輝瑞新冠特效藥Paxlovid是全球銷售規模最大的口服新冠藥物,其在國內上市的定價為2300元一療程。預計RAY1216片上市定價低于1000元一療程,并有望成為國家和地方主要的儲備用藥。

公布新冠藥物進展的不止眾生藥業一個。

5日,翰宇藥業在互動平臺稱,公司HY3000預防新冠鼻噴霧劑計劃近期向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提交注冊申報,同時公司也在積極研究多國的申報政策,努力拓寬市場。

更早一些,10月25日,翰宇藥業發布公告稱,HY3000鼻噴霧劑作為“一種抗新型冠狀病毒的多肽及其應用”專利已獲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

政策方面,11月5日,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米鋒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當前,我國仍然面臨境外疫情輸入和本土疫情傳播擴散的雙重風險,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復雜。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不動搖,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到早發現、快處置、防外溢。

或許是上述消息影響,新冠藥物概念股漲勢強勁。

史萬奎認為,從需求端來看,防控常態化不利于用戶數量增長。但是,大家在公開信息上能感受到某些微妙的動向,比如強調新冠病毒屬于自限性病毒、國際航線有節奏地開放、經濟和發展安全方面的壓力等,會給市場某種防控的傾向性預測,對新冠藥物的應用規模有不確定性的利好。

新冠藥物還有多大空間?

截至目前,中國已經緊急授權批準的新冠小分子藥物包括輝瑞的Paxlovid以及真實生物的阿茲夫定片。

據西南證券今年1月發布的一份研報預計,全球口服新冠藥物市場規模為數十億至上百億美元。2021年全球新增新冠患者約為1.8億人,假設口服藥物每療程單價分別為500/300/100美元,對應市場空間分別為900/540/180億美元。

百億賽道中,國內藥企正不斷搶灘。

據《華夏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國產新冠口服藥處于研發后期的藥物還包括君實生物的VV116以及開拓藥業的普克魯胺等,此外,有10余款國產新冠口服藥處于研發階段。

安信證券指出,目前,國內已有多個新冠藥物開發進入后期階段,全方位覆蓋預防、輕中癥治療、重癥治療等不同環節,受近期疫情影響,相關藥物開發進度可能加快。在預防用藥方面,先聲藥業SIM0417已于2022年5月獲批臨床,前沿生物FB2001霧化吸入劑也于9月獲批臨床,此外,翰宇藥業的多肽膜融合抑制劑HY3000也已于2022年10月開展了1期臨床多次給藥第一劑量組入組。

隨著口服藥研發加速推進,后續相繼上市的藥品還有多大空間,值得商榷。

鄧之東對本報記者表示,常態化“動態清零”防控政策下,我國必須完成“檢測+疫苗+新冠特效藥”完全自主國產化閉環,才可以進入疫情常態化的下一里程。

他認為,“飽和式儲備”可有效預防未來可能出現的醫療資源擠兌風險,這對新冠藥物產業而言是極大的利好,后起之秀依然還有機會,但失去市場先發優勢,政策紅利已大不如從前。

眾生藥業也在公告中坦言,鑒于臨床試驗研究具有周期長、投入大的特點,且新冠病毒突變快、流行區域不確定、新冠防控力度加大,存在研發項目推進及研發效果不達預期的風險,RAY1216 項目的臨床試驗進度、審評和審批的結果以及未來產品市場競爭格局都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機會一直在,關鍵看企業如何認識和把握。這種機會有可能來自產品功能效果和安全性方面的機會,有可能存在于市場化能力和品牌的差異化,以及企業國際化的服務能力等。除了這些顯性機會,還有潛在機會和未來價值值得關注,比如企業研發過程中增長的對冠狀病毒的認識深度,以及治療藥物更加廣闊的應用領域等。”史萬奎說。

見習編輯:顏源 主編:陳巖鵬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