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長河,好人常在,
“2022紅云紅河云南好人”
系列展播從10月24日開始。
歲月長河,好人常在。
又一年,我們與云南好人相遇,
過去的16年,
我們講述了400多位好人的故事,
他們的故事在平凡中見偉大,
在細碎中見真情,
給予我們感動,
也給予我們前行的力量。
農家書屋是為了滿足農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由農民自己管理的,公益性文化服務設施。大理州彌渡縣紅星村的圖書管理員李存德,為了更多的村民能夠讀書看報,每天堅持把圖書搬上集市,辦起了移動書屋。
今天的好人故事展播,我們一起來認識這位農家書屋管理員——李存德。
一早,70歲的李存德收拾停當,帶上自己置辦的推車出發了。雖然多年前因工傷,腰椎受損,拄著拐杖的李存德,還是盡量地加快腳步。他要先趕到農家書屋,把書裝上手推車,再拉去集市。
紅星村集貿市場,位于村子的中心,每天上午,這里都是整個紅星村人流最大、最熱鬧的地方。
一輛推車,幾只竹筐、三條長凳,李存德的移動書屋簡單質樸,但才剛剛擺起,就有趕集的村民,圍過來借閱。
每當有人在書攤借閱書報,都要在李存德自制的《農家書屋出版物借閱登記簿》上留下姓名。
兒童繪本、書籍、報刊雜志,李存德的移動書屋,書雖然不多,但也算種類豐富。從幾歲的頑童,到識字不多的老人,都能在這里找到適合自己閱讀的刊物。
移動書屋的誕生
2014年,退休后的李存德,開始擔任紅星村委會農家書屋的管理員。但村民們沒有閱讀的習慣,很少有人來農家書屋借閱。
李存德:“一開始農家書屋是在這邊二樓端頭那間,最初沒有人來看,在二樓后來又搬來樓下。”
記者:“為什么沒人看?”
李存德:“因為都不習慣看書吧!叫人家來看看書,人家說老頭兒看什么書啊?這種年代還看什么書!都玩手機去了。”
李存德文化程度不高,但從小熱愛閱讀。他深知閱讀對于村民們的意義,眼看農家書屋無人光顧,李存德心中焦急,總是念叨著:“得想想辦法”。
李存德:“我們有個領導說用背簍背著去給大家看書,我說不用拿背簍背,我去買一輛小車買上兩只籃子,整幾塊板子就可以弄了。”
李存德是個行動派,自費買來推車、竹籃,自制了簡易的報夾,沒多久就在集市門前擺起了移動書屋。但紅星村的圖書因為長久以來無人問津,被隔壁村拉走了不少,書屋的圖書種類欠缺,數量有限,李存德又開始四處奔走,為他的移動書屋收集圖書。
李存德:“我一看到下鄉的,管他是干部還是來鄉下的工作隊,只要是坐小車的不論他們是做什么工作的,我都會去說給我幾本書嘛!書來到我們紅星村就是寶貝了,我就這么去要,慢慢的就有這么多書了。”
幾年來,在李存德的努力下,讀書看報,已經成為了部分紅星村村民習慣的生活方式。村民們一些細微的變化也都被李存德看在眼里。
李存德:“看書、讀書是有意義的,文化知識提高了他就不會說低級趣味的話。一兩歲小娃娃就來翻著書,他們就喜歡書,喜歡著喜歡著他去到學校他就努力了!還有我那個風車是起什么作用你們知道嗎?遇見小娃娃,看到我那個風車轉著他就走過來了,他們走來我就問,小朋友看不看書?他們不看風車了就會來看我的書。”
如今,李存德的移動書屋,已經逐漸融入了村民的生活。紅星集貿市場,也有了新的氣象。提起多年來的辛苦,李存德總說:“再堅持幾年,等村民們都習慣了讀書看報,再建個更大的書屋,自己和這輛小推車,也就可以一起退休了。”
李存德的《農家書屋出版物借閱登記簿》記錄:
李存德的移動書屋,
2019年,閱讀人次 3920次,借閱人次 193次;
2020年, 閱讀人次 4873次,借閱人次156次;
2021年,閱讀人次5204次,借閱人次245次;
三年累計,閱讀人次13997次,借閱人次594次。
歲月長河,好人常在,
“2022紅云紅河云南好人”
系列展播從10月24日開始。
觀看渠道 ▼▼▼
電視端↓
云南廣播電視臺都市頻道
《都市條形碼》欄目
(17:50——19:00時段)
新媒體平臺↓
都市頻道七彩云
專題——《2022紅云紅河云南好人》
2006年開始,都市頻道開始了尋找好人的公益行動,通過都市條形碼這個平臺,近500個普通人的故事被我們記錄下來,無論平凡、耀眼,他們的堅持或是一剎那的勇氣,都在為我們的社會帶來溫暖。今年,是云南好人故事展播的第十七年,希望我們堅持記錄的這些平凡事能夠給正在前行的你帶來一絲光和熱。
記者:李勁書
攝像:尹健
編輯:胡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