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新冠病毒感染者快速增加,部分地方出現醫院發熱門診排長龍,藥店感冒藥、退燒藥被搶購一空的情況。布洛芬等退燒鎮痛藥大面積斷貨。
在最新一期的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上,專家們表示,新冠疫情暴露出我國在醫療物資保障方面存在的不足,應盡快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實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物資儲備體系建設是當務之急。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物資主要分為防護物資、醫療器械、檢測試劑、治療藥品等。醫療物資不同于常規應急物資,具有時效性強、保質期短、不可替代等特點,給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物資儲備帶來極大難度。
北京工商大學電商與物流學院教授王晶介紹,自2003年SARS疫情后,我國在完善應急物資儲備目錄,確定儲備種類、數量和方式,建立應急物資調用程序和調運機制方面取得進展,但也存在不足。
專家調研發現,目前制度法規涉及醫療物資儲備方面的內容少、標準低,系統性和完善度均待提升。現行的醫療物資儲備制度包括中央、地方兩級,前者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負責,后者大多由地方政府負責;管理體制的上下級歸口不統一,銜接不順暢,不利于形成高效、暢通的工作機制。在省級以下,沒有統一建立應急醫療物資儲備制度。
此外,醫療物資儲備不足,主要體現在儲備品類單一、儲備數量不足。調研發現,目前實物儲備中的藥品儲備占比較高,一次性醫用防護服、醫用防護口罩(N95型)等醫用防護物資以及醫療設備的儲備相對較少。鑒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突發性、復雜性以及醫療物資的專用性、不可替代性,一旦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些日常需求中乏人問津的藥品、防護物資、醫療設備等都將面臨迫切需求。
構建“平疫結合”的醫療物資儲備體系迫在眉睫。圖為北京某醫院醫務人員正在送藥。攝影/章軻
“如果平時儲備品類單一,極易導致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暴發階段關鍵物資無法及時供應,延誤最佳防控甚至救治時間。”參與此項研究的北京工商大學電商與物流學院學者蔡健平說。
醫療物資生產能力方面同樣存在不足。專家們稱,新冠疫情暴發恰逢春節,生產企業大多處于停工停產狀態,不利于醫療物資產能的快速恢復;一些提前復工的生產企業也因原材料儲備不充足而無法及時啟動醫療物資生產。產能儲備不足、供應滯后也是導致醫療物資無法持續供應甚至出現斷供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個問題是,我國省級以下沒有建立應急醫療物資儲備機制,缺少專門機構、專職人員和儲備設施,導致醫療服務體系與公共衛生體系難以協同應對。
專家們表示,“平疫結合”的醫療物資儲備體系在滿足日常防疫需要的同時,能夠在疫情局部暴發時及時調撥醫療物資并迅速投入使用,將是未來相關體系與能力建設的主導模式。
根據專家們提出的“平疫結合”的醫療物資儲備體系構建方案,“平疫結合”應實現“平時服務、穩健運營”“疫時應急、高效保障”的雙重目標,同時確保“平時”向“疫時”的快速轉換。需要政府和企業預先簽訂協議,規定企業實物儲備、產能儲備的物資數量;同時政府給予企業相應的合理補償,保障“平時”轉向“疫時”狀態的快速響應。
此外,“平疫結合”的醫療物資儲備以政府實物儲備為主導,以協議儲備、產能儲備為補充;各主體根據每類物資的屬性特質,采取差異化儲備模式,為不同情景下的需求精準提供醫療物資。
“平疫結合”的醫療物資儲備體系運行機制 資料來源:中國工程科學
實物儲備一般用于價值較低、保質期較長、不易損壞、不易老化、使用頻率較高的醫療物資,采購后存放在應急物資倉庫內;
協議儲備一般用于價值較高、保質期較短、儲備條件要求較高、需要定期維護、使用頻率較低的醫療物資。政府與企業簽訂協議,在給予企業一定補貼的條件下,將醫療物資存放在協議儲備供應商工廠內,由企業代儲并負責日常維護,保證醫療物資隨時可調用;
產能儲備一般用于生產周期較短、價值較高、保質期較短、使用頻率較低的醫療物資。通常由政府遴選具備醫療物資生產能力的企事業單位或個人,保證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能夠按照合同約定優先租用、調用這些單位或個人的物資進行應急。產能儲備主要儲存生產醫療物資所需的原材料,利于實物儲備短缺時快速啟用儲備產能來生產成品,滿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后期產生的需求,保障醫療物資的持續供應。
專家們表示,確保“平疫結合”的醫療物資儲備體系良好運行,需要輪換補充機制、聯動保障機制。建議制定醫療物資儲備專項法律法規,縣級以上政府成立醫療物資儲備管理機構,明確醫療物資儲備目錄,建立醫療物資輪換補充機制,建立醫療物資儲備信息共享平臺,保障物資調配的精準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