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2月20日消息(記者夏青)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近期一些不法中介發掘“商機”,向消費者推介房貸轉經營貸,宣稱可以“轉貸降息”,誘導消費者使用中介過橋資金結清房貸,再到銀行辦理經營貸歸還過橋資金。12月20日,銀保監會官網發布提示稱,這種將房貸置換為經營貸的操作,隱藏著違約違法隱患、高額收費陷阱、影響個人征信、資金鏈斷裂、侵害信息安全等風險。
近段時間以來,不少人都接到過貸款中介的電話,聲稱可以將房貸轉成經營貸,能降低貸款利息。對此,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提示稱,要警惕不法中介誘導,認清違規轉貸背后隱藏的風險,防范合法權益受到侵害。
房貸轉經營貸怎么轉?這中間又會存在哪些風險?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說:“從操作流程上看,是先找中介拆借一筆資金來償還房貸。還清房貸之后,再向銀行申請住房抵押的經營貸,然后再用經營貸的資金去償還向中介拆借的過橋資金。在這個過程中,第一個風險是經營貸的額度有可能批不下來,這個時候,轉貸人就欠貸款中介一筆資金,而且利息負擔會比較重,面臨比較大的償還壓力。第二個風險是將經營貸的資金用于償還中介的過橋資金屬于違規行為,一旦被銀行發現,可能會被要求提前償還貸款,也會給轉貸人帶來比較大的資金壓力。第三個風險是經營貸的期限通常比較短,可能需要在短短幾年內就要還清,同樣給轉貸人帶來比較大的現金流的壓力,一旦無法按時償還,就會出現貸款逾期,且影響個人征信。第四個風險是轉貸人需要承擔比較高額的中介成本。一旦計算這個成本的話,可能轉貸本身節約的費用就會大打折扣。”
銀保監會發布的提示稱,在經營貸辦理過程中,不法中介宣稱可以提供辦理各項證件、材料的服務,“幫助”消費者申請貸款,其實是通過偽造流水、包裝空殼公司等手段獲得申請經營貸資格,此行為涉嫌騙取銀行貸款,消費者甚至可能會被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此外,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這樣的違規操作還會存在泄露信息的風險。“因為這種所謂的‘轉貸’,往往是通過一些不規范的,甚至違法的貸款中介來進行操作。銀行貸款要涉及大量的個人信息,包括你的身份證號碼、銀行賬戶、已有的財產等等,這些信息泄露出去的后果往往是比較嚴重的。”董希淼說。
據了解,目前,多家銀行個人經營貸利率已低至3.5%以下,而存量房貸利率依然較高,經營貸利率和存量房貸利率之間存在不小的利差。這確實讓“轉貸降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因此,董希淼認為,這需要通過政策引導,適當降低存量房貸利率,縮小利差。
董希淼說:“這兩年為了支持受疫情沖擊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央行通過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銀行降低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貸款的利率,所以經營性貸款利率相對比較低。如果這類享受優惠利率的貸款被大量挪用到房地產領域,會大大削弱國家金融政策的實施效果。建議引導銀行適當降低存量房貸利率,逐步縮窄存量房貸與新增房貸之間的利差,進一步降低借款人的房貸支出和負擔,這可能也是解決違規轉貸,以及部分借款人扎堆提前還貸等問題的有效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