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向德國索賠一萬億,但心明鏡自己要不到錢!整這一出另有目的

導讀波蘭外交部在其官網發布了最新對德外交照會,照會核心就是要錢。早在10月,波蘭外交部就曾向德國聯邦外交部遞交外交照會,就二戰損失向德國...

波蘭外交部在其官網發布了最新對德外交照會,照會核心就是要錢。早在10月,波蘭外交部就曾向德國聯邦外交部遞交外交照會,就二戰損失向德國索賠,而最新發布的照會可視為是10月的詳解版,明確要求德國賠償波蘭62206.09億茲羅提的物質和非物質損失

▲德國此前已拒絕賠償

數據顯示,2021年德國全年GDP總額為4.22萬億美元,而此次索賠總額折算美元約合1.3萬億,賠償額占德國一年GDP總額的30%,完全可以稱之為天文數字。面對不切實際的獅子大開口,德國聯邦外交部予以了回應,強調“德國聯邦政府認為,戰爭賠償事宜已經結束”,一句話,不賠!這一結果,波蘭方面也不意外,然明知不可為卻偏要為之,波蘭這波聲勢浩大的操作意圖顯然并不在賠償本身,而是想借機搞事。

  1. 就“反俄不力”表達不滿,間接施壓

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波蘭對俄態度極其強硬,并且是上躥下跳。10月,在克里米亞大橋遭到“恐怖襲擊”,俄方予以武力回應,對烏克蘭境內多地重要目標進行遠程打擊后,波蘭鼓動、聯合北約東翼10國發表聯合聲明,集體譴責俄羅斯的襲擊行為,在聲明中直接給俄羅斯“定罪”,聲稱俄方犯下了“危害人類罪”和“戰爭罪”。

對此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在聯大會議上直言“某些國家為了實現其自身的政治目的,便開始偷換概念,濫用‘危害人類罪’”,至于“某些國家”指的正是在背后拉攏、組織、煽動的波蘭。但這也僅僅只是在波蘭反俄的一個小細節,在反俄問題上,波蘭的態度比多數西方國家,甚至比美國都要強硬、蠻橫,不過這種強硬恰恰與德國對俄態度截然相反。

▲勃蘭特在華沙猶太人隔離區起義紀念碑前下跪

就總體來看德國對俄態度相對曖昧,一方面德國認為過度“反俄”會引發自身的能源危機,對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影響民生,影響國家穩定;另一方面,美國借歐洲之手對俄打壓,犧牲的是歐洲各國利益,作為歐洲領頭羊之一的德國自然首當其沖受到波及,而且這種犧牲將削弱德國在歐洲的領導力。況且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一旦把俄羅斯逼上絕路,德國將直面俄軍事威脅

這種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讓德國在“反俄”問題上與波蘭出現了明顯分歧,這讓波蘭這一馬前卒頗為不滿,因此在多個場合就相關問題抨擊德國。例如今年9月,波蘭總理馬泰烏什·莫拉維茨基在接受《明鏡周刊》采訪時就表示“德國人總是對莫斯科極其屈尊俯就”,可謂言辭犀利。

但波蘭畢竟是小國,面對這種施壓,德國豈能輕易妥協,一而再再而三的施壓無效,讓波蘭只能“炒冷飯”,用索賠這種方式既能繼續“惡心”德國,又能表達對其“反俄不力”的不滿。最為關鍵的是這種制造負面輿論,也算是另一種對德施壓,逼迫德國妥協的手段。

2.轉嫁矛盾,轉移國內注意力

▲波蘭境內的收容點難民人滿為患

俄烏沖突中,歐洲各國在美國操縱下均扮演著不同角色,而作為小國的波蘭既是馬前卒,又要收拾爛攤子。今年2月底,波蘭總理馬泰烏什·莫拉維茨基曾在公開場表示,波蘭“準備接收數萬、數十萬烏克蘭難民”,然而這種準備很快就被現實擊垮,今年3月中旬,國際移民組織給出的統計數據顯示,抵達波蘭的烏克蘭難民總數已超過180萬,波蘭各主要城市難民接收點人滿為患。而此后烏難民人數更是節節攀升,一度達到360萬,雖后期下降至100萬左右,但對波蘭造成的負面沖擊卻并未得到緩解。

10月波蘭中央統計局發布的報告顯示,9月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7.2%,創下25年最高值。同時,10月份,波蘭消費者信心指數也已降至-45.5,同比下降27.7個百分點,環比也有所下滑,這背后反映了消費者對本國經濟信心的逐漸喪失。此外,依照波蘭央行7月份給出的預測,今年GDP增速將達到4.7%,而此前預估值卻達到了5.4%。

▲難民問題讓波蘭危機加劇

僅就這三組數據而言,波蘭今年的經濟形勢一塌糊涂。受此沖擊,民眾對政府的不滿情緒正在加重,加之冬季的到來,能源危機隨時可能爆發,導致波蘭執政黨法律與公正黨支持率已出現明顯下降,2月初,其支持率還可達到33.1%,可到了9月則已下降至20%,支持率岌岌可危。

但鑒于整體國際環境以及波蘭采取的激進外交策略,想要短時間扭轉經濟頹勢幾乎不可能,此時轉移民眾注意力,借索要賠款,喚起傷痛回憶,激發民族認同感,成為波蘭政府如今為數不多的手段。可見要錢只是手段,借要錢,舞弄一出“大戲”才是根本目的。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