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哈斯態度變了,稱不尋求與中國沖突,“臺獨”也不是一張牌

導讀據港媒中評社消息,日前拜登與美國軍方高層舉行會議時,特別提到了中國話題,并且說“我們不尋求與他們沖突,我們預料會有激烈的競爭,但不...

據港媒中評社消息,日前拜登與美國軍方高層舉行會議時,特別提到了中國話題,并且說“我們不尋求與他們沖突,我們預料會有激烈的競爭,但不必是沖突”。

而美國智庫“外交關系委員會”的主席哈斯,出席臺當局陸委會主辦的研討會時,也一改口風放松了口吻,稱“臺灣獨立”并不是一張牌,白宮也并非是在毫無條件的“挺臺”,更不是讓民進黨當局放開膽子挑釁。

與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執意挑釁,以及財長國務卿等高級官員,頻繁攻擊中國,炒作所謂“債務陷阱”等問題相比,拜登和哈斯的此番言論,多少有點對華軟化態度的意思。

但鑒于此前美國一直以來的不靠譜,當拜登這么說的時候,讓人忍不住想要問,美國這回說話能靠譜嗎?還是說有什么別的用意?

其實這件事無外乎兩個可能,第一是拜登作為總統跟美國軍方將領說這樣的話是真的,畢竟自己人關起門來開會,沒必要做給中國看。

但這個“真”其實跟中國本身沒什么關系,也不代表中美關系會出現改變。實際上拜登政府上臺之后,一直在說激烈競爭,不尋求沖突,這并非是純粹的敷衍之詞。

美國從根本上不愿意跟中國發生沖突,這是顯而易見的,不說雙方都是擁核國家,一旦爆發沖突就可能引發世界大戰,互相毀滅,就算單純從經濟的角度來看,中美如果爆發軍事沖突,對雙方經濟的影響將是致命的。

尤其是美國,跟中國不同,美國實體經濟萎縮,虛擬經濟超級繁榮,虛擬經濟有個典型的特征,就是受到人們對經濟預期的影響很大。

比如俄烏戰爭要爆發了,美國可能卷入戰爭,那么美國股市債市就會被嚇住,出現短時間內的暴跌。

中美如果爆發直接軍事沖突,不僅是美國股市,全球股市債市等虛擬金融市場,必然遭受重大打擊,這對于美國經濟來說,屬于不可承受之重,更別提中美之間還有大量日常生活用品的貿易,一旦雙方爆發沖突,美國老百姓日常生活都要受到影響。

總而言之一句話,美國不想跟中國爆發沖突,這是肯定的。那么問題就來了,既然如此,美國為何一直要打壓,圍堵遏制中國呢?

其實,這其中的問題不在于美國的目的,而在于美國的認知,說得直白一點,就是美國人覺得自己是世界霸主,就算遏制中國了,那也是其維護霸主地位的“正常”操作,并沒有引發直接沖突的隱患。

畢竟美國稱霸全球多年,從來都是他們欺負別人,什么時候有國家還敢不接受欺負,反而要反抗美國的脅迫?

說得直白一點,就是美國至今沒有接受中國已經和他們一樣,發展成為一個超級大國了,足以平視美國,因此雙方在彼此的認知上有沖突,這種不同的認知導致了摩擦有時非常激烈,并非是美國故意把摩擦弄得這么激烈,好像隨時可能開戰的樣子。

因此,拜登向美軍方高層傳達不與中國沖突的想法,也是怕這些軍隊高層誤解,生出什么政府沒辦法處理的事態來。

其次,從國際格局的角度來講,拜登這個時候又說“不尋求與中國的沖突”,很可能是為接下來中美領導人會晤制造氛圍。

11月中即將舉行的G20領導峰會上,中美領導人是否會晤,是全球媒體關注的話題。雖然說鑒于眼下中美兩國的現實情況,就算領導人會晤了,也很難在兩國關系上得到突破性的發展,因為美國已經把遏制中國,寫入自己的國家戰略中了,這是不可能改變的。

但國際政治上的事情,有時候“面子工程”也很重要。說得直白一點,世界幾個大國之中,現在俄美之間已經鬧翻了,如果中美關系繼續鬧翻,那么對于世界地緣政治的格局,乃至全球經濟運行來說,都是一種很大的傷害。

現在國際政治的形勢是,中小國家都已經看出美國不靠譜,所以在想辦法尋求新的出路,其中積極擁抱中國,就是很多國家的第一選擇。

這個時候,如果中美關系決裂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那么這些中小國家擁抱中國的動作就會越來越快。

而現在的美國還沒有做好準備,維持“斗而不破”的局面對于美國來說非常重要,因此就算中美領導人會晤只是簡單地見個面,寒暄幾句,這個寒暄對美國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中美領導人要會晤,也需要氛圍,美國此前胡作非為,破壞了中美關系的氛圍,現在當然也得美國慢慢把這個氛圍找回來。

綜上所述,其實拜登所謂向中國示好,沒有“真假”一說,只跟美國的利益相關。現在他這么說,只能說明緩和與中國的關系,符合當下美國的利益,我們沒必要對此太重視,平常心面對就好了。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