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太平洋已不占優勢,美國空軍想學飛虎隊,重現二戰時的一幕

導讀隨著解放軍戰斗力的不斷提升,尤其是反介入和區域拒止能力的發展,讓美軍在中國周邊地區的優勢不再,尤其是美軍的基地和機場等設施,是潛在...

隨著解放軍戰斗力的不斷提升,尤其是反介入和區域拒止能力的發展,讓美軍在中國周邊地區的優勢不再,尤其是美軍的基地和機場等設施,是潛在沖突中被優先打擊的對象,將大大削弱美軍空中力量的戰斗力。為了避免被一鍋端,美國空軍提出了“敏捷作戰部署”戰略。日前,美空軍內部又提出學習當年“飛虎隊”的戰術,重現二戰時的一幕。

(資料圖:美國援華作戰的“飛虎隊”)

美國空軍在成立75周年之際,發表了多篇紀念文章,并從二戰美軍飛行教官陳納德創建的飛虎隊身上獲得了“靈感”,來完善空軍的“敏捷作戰部署”戰略。

1941年,陳納德組建了美國志愿援華航空隊,也就是著名的“飛虎隊”。他們不是美國陸軍航空隊,而是由美國政府間接資助的民間雇傭軍團體,從緬甸和中國西南城市昆明的一系列基地起飛,與日軍作戰。飛虎隊從誕生到1942年被納入美國空軍,在擊退日軍方面采取的創新戰術取得了成功。

美國空軍現任第23航空聯隊“飛虎隊”指揮官庫克,就將當年“飛虎隊”戰術的成功和分散部署分隊、基地和后勤保障設施的使用,與當前準備在南海等地區使用的“敏捷作戰部署”戰略進行了比較。庫克認為,面對同級別的對手,并且對方擁有壓倒性的戰區彈道導彈部隊,或者確切地說,面對第一、第二島鏈都已經擋不住東風系列導彈的現實,美國空軍基地的生存能力堪憂。而美軍現在的應對措施與“敏捷作戰部署”一致,就是發展小型、靈活、可根據任務需要進行調整的部隊和后勤團隊,可以通過機動部署來提高生存能力。換句話說,美國空軍想學二戰時前輩的游擊戰術,在西太平洋地區由固定部署改成“打游擊”。

(美國空軍第23飛行聯隊裝備的A-10攻擊機)

庫克稱,當年的“飛虎隊”人數不足300人,只有約30架P-40B戰機,但是部署靈活,可以從分散的、快速建造、甚至是未完工的臨時簡易機場起飛,躲過日軍的火力范圍后進行作戰。然后憑借其“閃電般的機動性”,可以在一個下午轉場到960公里以外的臨時機場,那里提前存放有燃料等后勤物資。陳納德還對飛行員進行了嚴格的戰術培訓,并要求地勤人員在嚴峻的條件下快速維修戰機并出動。庫克指出,通過這種戰術,盡管“飛虎隊”裝備的P-40B已經過時,但與日本戰機的平均戰損比為1:15,現在的美國空軍也應該用同樣的空中游擊戰術來應對解放軍。

(美軍二戰時裝備的P-40戰斗機)

然而就算在美國空軍內部,學習“飛虎隊”的經驗來調整現在空軍戰略的想法,也被不少官員和分析師視為急病亂投醫。首先來說,能夠在美軍之中達成共識的是,解放軍強大的“東風導彈方陣”,使得第一和第二島鏈的美軍基地都已不夠安全。美軍清楚自己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想什么時候到中國周邊偵察和挑釁,就什么時候去。現在解放軍海陸空軍和火箭軍的跨越式發展,已經使得美軍在西太平洋失去了空中優勢。

(美國空軍第23飛行聯隊指揮官庫克)

其次,就算美軍搞什么新的“飛虎隊”模式,也是注定不可能成功的。讓現代空軍使用80年前的戰術,是罔顧現實開歷史倒車。現在的先進戰斗機對于機場硬件和后勤保障的要求越來越高,當年“飛虎隊”使用的快速建造的、未完工的機場,必須在戰斗開始之前就準備好,才能實現快速轉移。而且這種簡易機場都是土質跑道,讓現在美國空軍的F-16和F-35等先進戰機從這種跑道上起飛是不可能的。而且想要提前準備好符合現代戰機起降的跑道,也難以逃過解放軍多維度偵察平臺的“火眼”,必然會被列入打擊目標的優先名單。

但是美軍持反對意見的一方還說漏了很重要的一點,戰爭除了戰略戰術,以及武器裝備的比拼外,更要講人心向背。誰真正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誰就會獲得最終勝利。當年“飛虎隊”站在了中國人民一邊,幫助抵抗日軍的侵略,而現在美軍卻站在了對立面,想做的是插手我們內部事務的事情,必然會遭到失敗。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