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地緣環境有多好?要是換成中國,GDP一年能增長20%

導讀 ▲一名男子走過孟買孟買證券交易所 (BSE) 大樓內的公牛銅像近幾年來,因為新冠疫情、中美貿易戰和俄烏沖突的影響,全球經濟進入了大衰退...

▲一名男子走過孟買孟買證券交易所 (BSE) 大樓內的公牛銅像

近幾年來,因為新冠疫情、中美貿易戰和俄烏沖突的影響,全球經濟進入了大衰退時代,包括中美在內的主要經濟體GDP增速都降低得十分迅速,但印度作為一個異類卻是一枝獨秀,成了世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其背后的原因不得不令人深思。

  1. 歷史上最好的戰略機遇期

所謂戰略機遇期就是一個國家內部環境處于相對穩定緩和,可以集中精力搞建設發展,外部環境沒有強敵,可以收割四方拓展勢力范圍的階段。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內部形成改革開放共識,蘇聯解體、美國將主要精力轉向中東使我國外部壓力驟減,因此,一直到2017年之前,我國都處于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然而,隨著美國將中國定義為主要戰略對手并開啟貿易戰,這一機遇期猝然而止。

▲印度經濟發展一枝獨秀

而現在,這個機遇轉移到了印度這一邊,甚至可以說,印度目前面臨的戰略機遇期是歷史上最好的。從內部看,印度有莫迪政府的領導,處于政權相對穩定的時代,社會種族、種姓制度偏見不斷消解,使得印度的經濟文化高速發展,寶萊塢的電影、印度理工的教育、不斷崛起的低種姓政治家,都成為了印度鮮亮的國家名片。

從外部看,中國需要印度作為過剩工業產品的輸出市場,俄羅斯需要印度在俄烏沖突支持自己,美國需要印度對抗中國并盡量不靠近俄羅斯,歐盟也想進入新興印度市場分一杯羹,一時間,幾乎全世界主要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力量都開始拉攏印度。印度的做法也很明智,誰也不拒絕,誰也不得罪,這讓他多邊討好,吃光好處,毫不夸張地說,這種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期要是給中國,能給整出個20%每年的經濟增長率。因此,印度能夠在這幾年達到7%左右的經濟增長一點也不奇怪、

2.莫迪政府相對出色的領導能力

▲莫迪老仙確實有兩把刷子

雖然我們一天到晚莫迪老仙老仙地叫,但現在看來,莫迪這個人確實是有兩把刷子的:首先,莫迪對世界政治的詭詐兇險以實利為導向的原則看得很清楚,在俄烏沖突這件事上,印度和中國基本保持了完全一致的外交態度,即在譴責俄羅斯的聯合國提案上都投下了棄權票,但同時也在盡力勸說俄烏早日走向和平談判,這和美國對他的期望雖然相距很遠,但實際上反映了莫迪拋棄了資本主義的、西方的意識形態束縛,能夠有自己獨立的世界觀判斷,一個全盤制度西化的政客能夠不被西方媒體忽悠,這其實非常不容易。

▲印度5天修好75公里高速路

其次是莫迪非常清楚印度內部的主要發展矛盾,即一方面以種姓制度為基礎的落后文化不斷干擾印度社會發展,另一方面印度落后的基礎設施建設制約了人口的流動,阻礙了人們投身到市場經濟中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種姓階級的機會。因而,在他任內,莫迪開啟了印度史上最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建設計劃。根據福布斯雜志給出的數據,目前印度每天能夠修建30-40公里高速公路,按照這個速度,再過大約10年時間,印度的高速公路里程就能趕上現在的中國。

這幾年,印度還不斷擴大寬帶互聯網基礎設施并創建了公共數字支付系統。這些措施直接解決了大量印度人口流動、自由求職就業、通信交流問題,消除了大量的盜竊搶劫現金等犯罪問題,推動了電子政務、電子支付的蓬勃發展。目前,印度的智能手機用戶已經達到了4.3億,而這一數據中國是9億,雖然還有很大差距,但“已經不少了”。

莫迪在阿斯塔納會見普京時清楚地指出,現在的世界更加注重技術、貿易、能源安全等問題,已經不是戰爭的時代,莫迪政府確實也是這么干的。前幾年在中印邊境沖突印度嚴重吃虧的情況下,不少軍方人士要求莫迪報復,但莫迪清楚的認識到“打不過中國”和“戰爭解決不了問題”,因此除了掀起一波經濟制裁外,忍下了這口氣,終于等到了俄烏沖突這個歷史機遇。試想當時要是真來打中國,恐怕現在印度都不存在了。

當然,印度發展氣勢如虹,也不能掩蓋它現在基礎仍然很薄弱、內部矛盾仍然很尖銳的問題,但從正在崛起的印度身上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新的世界場景,即歐美最終被邊緣化,而東方國家紛紛崛起主導世界的未來。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