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歐盟各成員國之間的矛盾都非常尖銳,致使歐盟如同一盤散沙,幾乎難以推進有重大意義的決策。俄烏沖突爆發后,歐盟的內部分裂問題愈演愈烈,甚至連歐盟的兩位“帶頭大哥”—德國和法國,也開始出現了裂痕。當地時間十月二十六日,美國媒體政治新聞網報道稱,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德國總理朔爾茨將于當地時間二十六日在法國首都巴黎舉行午餐會,共同討論“加強德法合作”。然而圍繞著這場討論如何加強德法合作的午餐會,反而讓媒體看出了德法兩國關系遇冷的征兆。
美國政治新聞網:尷尬的午餐(會),馬克龍準備在巴黎冷落朔爾茨
據政治新聞網稱,德國政府在二十五日宣布,朔爾茨和馬克龍將會在午餐會結束后舉行聯合記者見面會。在正常情況下,兩國領導人若舉行會晤,大都會在會晤結束后舉行聯合記者招待會。然而就在德國政府發布這一聲明的幾個小時后,法國總統府卻立馬否定了德國的說法,稱馬克龍沒有和朔爾茨共同出現在媒體鏡頭前的計劃。政治新聞網認為,如果這一消息屬實,就意味著馬克龍要冷落朔爾茨。在國際交往中,拒絕和對方領導人舉行聯合記者招待會,一般意味著對對方的不滿和指責。比如去年美國總統拜登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瑞士舉行會晤之后,雙方就各自召開了記者招待會,而非舉行聯合記者招待會。又比如最近匈牙利總理歐爾班訪問了柏林,而朔爾茨也拒絕和歐爾班舉行聯合記者招待會。
馬克龍和朔爾茨 資料圖
截至發稿時,德法領導人午餐會已經結束,朔爾茨和馬克龍并未舉行聯合記者會,而是各自舉行了單獨的記者會。實際上,早在這次午餐會之前,在十月二十日舉行的歐洲領導人峰會上,馬克龍就公開批評德國了。在這場峰會上,歐盟國家的領導人就是否對俄羅斯天然氣限價進行了激烈討論,法國、意大利等國同意限價,而德國、荷蘭等國堅決反對現價。馬克龍怒斥德國“讓自己變得孤立”,而德國政府則回應稱,德國將會與歐盟采取同步行動。由于兩國之間的分歧過于深刻,最終不得不將原定于本周舉行的部長級會議推遲至2023年一月。
10月26日,法國巴黎,馬克龍(右)與朔爾茨
德國和法國目前最直接的矛盾是能源問題。近期以來歐盟各國一直在討論是否要為俄羅斯天然氣的價格設置上限,各國對這一問題的態度卻截然不同。按理說,德國作為俄羅斯天然氣的大買家,應當與法國一道,支持為俄羅斯天然氣設置價格上限才對。不過事實上,這種限價行為從根本上違背市場經濟規律,如果歐盟執意限價,那么俄羅斯大可以將原本計劃出口給歐盟的天然氣賣給其他買家。這樣的話就不但不可能壓低天然氣價格,反而會讓天然氣價格進一步飆升。因此德國從務實的角度出發,拒絕支持為天然氣價格設置上限的行為。而法國作為核電大國,對天然氣的依賴程度不高,因此希望通過給俄羅斯天然氣限價來獲得政治資源。這就讓兩國產生了直接的矛盾。
除此之外,近期德國和法國還有兩對矛盾。首先是圍繞MidCat天然氣管道項目的一系列矛盾,在俄烏沖突爆發后,德國為了尋求替代能源,希望修筑一條從阿爾及利亞通往德國的天然氣管道。經過勘探,德國規劃的這條管道,將會穿過法國和西班牙的邊境比利牛斯山脈。雖然這條管道經過了法國和西班牙的邊境地區,但是德國在規劃此管道時完全沒有和法國商議,在法方得知此規劃的存在后又堅決反對與法國分享MidCat管道的主導權,這引起法國的強烈不滿。第二,法國一直積極主張建立獨立自主的歐洲聯軍,但是作為歐盟經濟發動機的德國對這一議題卻沒有什么興致。尤其是最近一段時間,德國從美國采購了大批防空系統,但是卻沒有從法國或其他歐洲國家購買武器,這讓法國頗為不滿。
當然,德法之間矛盾的根源在于兩國政治經濟地位的倒掛,德國經濟實力強大,GDP高達四萬兩千億美元,而法國的GDP還不到三萬億美元。但是法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還在非洲等地駐扎著大量軍隊,而德國則是二戰戰敗國。這種經濟政治地位的倒掛,致使歐盟無法產生一個擁有絕對權威的領導核心,而是由法國和德國共同領導。在經濟形勢良好、政治局勢穩定的年代,這樣的雙核心領導當然是可行的,但是如今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巨大,俄烏沖突也曠日持久,歐盟缺乏堅強領導核心的問題也就暴露無遺了。
眼下的歐盟已經極為分裂,不但以西歐發達國家為代表的“老歐洲”和原蘇東陣營的“新歐洲”之間矛盾重重,而且連“老歐洲”之間的矛盾也開始爆發、激化了。如果沒有強有力的領導核心迅速扭轉形勢,歐盟的分裂局勢將會進一步加劇,最終走向解體也是完全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