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事態如何發展,統一的主動權都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上的,而且結果也很明朗,就是兩岸完成統一,共同奔赴美好未來。
可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民進黨當局依然持續散布不當言論,又開始刷存在感,又開始了那套“保臺”的計謀,其中臺軍負責人更是擺出了“備戰不避戰”的姿態,甚至改口重新定義了“第一槍”的含義,影響頗大。
具體情況如何?
一:臺軍負責人改口說了什么
臺軍負責人,即為所謂的“臺防務部門”負責人邱國正。
日前,邱國正與島內一干“知名”軍事人員參加備詢,并對臺海當下局勢進行了所謂的“深入剖析”,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邱國正重新定義了“第一槍”的含義,給出了相當強硬的表態。
邱國正表示:
只要中國大陸的飛航實體進入所謂的“領空”,那就算是“第一槍”,他們就可以進行“自衛反擊”。
值得注意的是,邱國正之后還特意解釋了一番:
大陸軍機之外的民用航空器也算是“第一槍”的范疇,但會在出現時對其進行辨認,會進行謹慎處理,而在“第一槍”之后開戰的概率將得到極大提升。
不難看出,邱國正在表態中著重強調了“臺灣地區也有紅線,跨過一定反制,而第一槍不限于炮彈,他們不避戰”,這說明什么?
不就說明臺當局開始為自己“提氣”,要重新抓住民心,要重新開始打“保臺”的那一套策略,并在馬上到來的選舉中拔得頭籌嗎?
其實,自佩洛西竄臺并引起臺海急速升溫,解放軍在臺海相關海空域組織大規模實彈演習之后,不少島內民眾都知曉了大陸的強勁實力,而在導彈穿越臺島上空成功擊中靶區之后,被民進黨當局長期“精神控制”的島內民眾也開始明白,大陸并不像臺當局說的那樣。
在當時的情境之下,島內不少“統派”人士也紛紛加大對祖國的宣傳力度,島內期待和平的聲音更是與日俱增。
但是,臺當局卻只是在最緊急的時刻“短暫求和”,轉頭就又去找了美日幫忙,雖說并沒有得到什么有效回應與幫襯,但臺當局依然沒有停止“謀獨”勾當,還是沒有積極推進兩岸統一的進程。
在如此嚴峻的背景之下,臺當局依然沒有做出實際行動,但面對島內民眾的訴求,以及大家對和平的憧憬,臺當局也曾給出“口頭承諾”,但具體行為的確不盡人意。
現階段,我方在臺海的警示巡航和軍事演習行動已經常態化,實戰能力也已經在演習中獲得了有效提升,這些都是我方對兩岸統一做的積極努力。
而在前段時間,我方民用無人機還在金門集體“觀光”了幾天,也引起了臺軍的高度重視,但是,臺灣地區本就是我國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我們自己人在自己國家使用無人機,并不越界,也是完全正當的行為,又有何不妥?
可是,我方行為在臺當局看來,卻變成了壓力。
臺當局遲遲不愿認清現實,依然要阻礙兩岸統一進程,依然要親日攀美,要讓外人插手自家事宜,這才有了當下情況。
但在報道我方在臺海相關舉動時,臺方行為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剛開始,臺軍方還會頻繁報道我方派遣軍機警巡的次數和架次,也會長篇大論表達自己的強硬觀點,但現在,臺方已經開始從簡,報道的以數字居多,就連區域標注方法都是象征性的,這難道還不能說明問題嗎?
而對于“第一槍”,臺當局此前的回應是“若解放軍使用炮彈進行攻擊,那就算解放軍先開始了‘第一槍’”,現在臺軍方則改口,要重新解釋,這才有了邱國正的那番強硬表態。
從邱國正的那番表態中,我們還能發現一個要點,他重新定義“第一槍”的概念之后,還凸顯出了臺方“備戰不避戰”的強硬態度。
以目前情況來看,我們仍在為“和統”做最大堅持與努力,但由于臺當局的不當行為仍在繼續,美國插手行為也未徹底停止,我方的確需要為“武統”做全面準備,要有這個保障。
在這個前提之下,我方軍事實力的確在穩步增長當中,后期保障工作也愈發完善,若真的走到了那一步,解放軍必將竭盡全力,一舉完成統一大業,彈藥也是能夠滿足所有需求的。
但是,在這個時間段臺軍方透露出了“備戰不避戰”的觀點,難道是因為臺軍實力已經獲得了迅猛提升,且能夠保證自己在戰時能及時收到外界援助嗎?
其實不然。
無論是軍事軟實力還是硬實力,兩岸的差距都是非常大的,臺軍是處于明顯劣勢的。
最為關鍵的是,即便“美臺勾連”仍存在,但美國未必會在戰時為臺當局提供他們所期待的軍事援助,若真到了那個時候,臺方所面臨的局面并不樂觀。那臺方為什么還要做出如此表態呢?
原因也非常直觀,現階段統一的呼聲依然很高,島內民眾也期待一個和平穩定的生存環境,若臺當局遲遲未做表態,讓人看不到希望,那在即將開始的大選中又怎么拔得頭籌?
所以,現在的臺當局要讓島內民眾知曉自己的能力與決心,要守住自己的權勢與地位,就需要拿出堅定的樣子,擺明強硬態度。
但是,臺當局應該搞清楚一點,無論他們的態度有多強硬,“和平”、“統一”才是大家最希望看到的局面。
至于所謂的“重新定義第一槍”和“備戰不避戰”,實際意義的確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