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維也納“軍事安全與軍控問題談判”俄羅斯代表團團長康斯坦丁·加夫里洛夫對外表示,最近幾個月,參與俄烏沖突的外國雇傭兵人數不斷增加。
據悉,這些雇傭兵中大多數是英國人、波蘭人和美國人,有些人甚至來自格魯吉亞。他們被派到哈爾科夫、扎波羅熱和赫爾松方向。
有專家猜測,根據之前的戰況,烏軍在突擊哈爾科夫時便吸引了俄羅斯的注意力,之后又來一次大規模的進攻,此次雇傭兵的人員部署或許會故伎重演,再次使用“聲東擊西”的計策。
與此同時,美軍101空降師4700多名士兵已經部署到羅馬尼亞。
該空降師指揮官表示,美軍此次部署的目的意在保衛北約,但如果俄烏戰事升級,他們將做好穿越邊境進入烏克蘭的準備。
俄羅斯總統普京此前表示,如果北約出兵直接參與俄烏沖突,將是“極其危險的一步”,會導致“全球性災難”。
的確,隨著局勢的越發緊張,人們不免會擔憂俄烏沖突將走向“三戰”。
德國總理朔爾茨近日便表示,不能讓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沖突演變為俄羅斯與北約的直接沖突。當記者問朔爾茨是否擔心俄烏沖突上升為世界大戰時,他說:“我不認為這會發生,但至少我們不應忽視這種危險。”
另外,中方也對此表態,稱應全力減輕俄烏沖突帶來的人道后果,遏制危機外溢影響。
毫無疑問,一旦沖突升級,核戰爭的可能性也在增大,畢竟俄烏沖突爆發后,俄方不止一次提出核警告。
10月17日-30日,北約一場名為“堅定正午”的核演習在歐洲舉行。但巧的是,演習時間正好與俄羅斯10月下旬舉行的年度核演習部分重疊,兩場演習的時間“碰撞”更加引發全球高度關注。
那么,俄羅斯使用核武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是,俄羅斯存在使用戰術核武器的可能性,俄有這個能力也具備這個條件。
不過,俄羅斯方面的考量還有很多。烏克蘭距離俄羅斯西部,也就是它相對繁榮的歐洲部分太近了,第聶伯河也會流進黑海,俄羅斯自己也是黑海國家,一損俱損的事情相信俄方不會輕舉妄動。
其次,戰事還沒有到非要和北約攤牌的時候。最后 ,是道德層面的問題,畢竟率先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俄羅斯會在國際輿論場上面臨一個長期的困境。
我們也可以看到,就在前幾日,俄美防長通了電話。這是俄烏沖突以來,兩國防長罕見的接觸,上一次兩人通話還是在5月。雙方在電話中不出意外地討論了烏克蘭問題。
盡管通話并沒有解決實質性的問題,但美俄之間的這次通話似乎也是在向外界表明了,雙方并不希望俄烏戰事升級到不可挽回的程度。
從第二次柏林危機到古巴核導彈危機,以及第四次中東戰爭,核武器的使用不是一次兩次,而且每次都是真實的對賭博弈。
零和游戲,從來都是沒有贏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