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民航,已被西方逼上絕路?為什么說這一幕,很難在中國出現

導讀在遭遇西方制裁后,俄羅斯現在無法從國際市場獲得新的民航客機以及發動機等關鍵配件,各航司現有機隊的維護保養水平每況愈下。在此情況下,...

在遭遇西方制裁后,俄羅斯現在無法從國際市場獲得新的民航客機以及發動機等關鍵配件,各航司現有機隊的維護保養水平每況愈下。在此情況下,被逼上絕路的俄羅斯民用航空和俄羅斯政府被迫自救,想要用MS-21等俄國產客機替換外國客機。而俄羅斯的經歷,恰恰體現出了中俄兩國民航業的一些根本性差距。

俄制MS-21客機

據Ura等俄媒報道,近日,俄總理米舒斯京在政府會議上表示,未來幾年,俄航空業將以每年36架MS-21和20架蘇霍伊超級100的速度生產新客機。這些客機將主要用于俄國內市場,逐步替換國內航司手中的外國客機,使得俄民眾的正常出行,不再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

俄總理米舒斯京

俄政府的布局看上去前景美好,但結合俄方現在的處境,這一客機更新換代速度仍有些慢。在西方發起制裁后,不少在海外執行飛行任務的俄民航客機被扣,普京政府以牙還牙,扣下了俄航司手中所有從外國租賃公司租來的客機。根據今年4月,俄方公布的數據,在經歷了這一系列變動后,俄國內大概有1100架民航客機可用。

其中支線客機機隊的替換工作較為容易,需要用蘇霍伊超級100替換的外國產支線客機一共有84架,以每年20架的速度生產的話,5年就可以完成機隊的全部替換。而真正的困難還是在承擔主要飛行任務的120座級以上單通道客機和250座級以上雙通道客機機隊上。

蘇霍伊超級100支線客機

俄羅斯各航司手中,現在共有592架這兩類客機,均為波音和空客制造。其中MS-21可以替代的單通道客機有472架,按照每年36架MS-21的速度,要徹底完成這一類別機隊的更新,俄方需要13年的時間。

剩下的120架的雙通道客機更是件麻煩事,由于CR929還在研制階段,改進型的伊爾-96也沒亮相,俄方現在沒有十分合適的同類型客機取代美歐產品。

但俄羅斯東西狹長的國土特點,又讓其需要一批大型客機,執飛莫斯科到海參崴這類的遠距離飛行任務。在短期內,俄方還能靠拆飛機獲得配件等方式進行維修保養,但如果沒有配件的情況一直延續下去,這些客機的故障率甚至事故率都將成為問題。

俄航的波音777客機

更嚴重的是,MS-21能否如俄政府所說的那樣,順利達到每年36架的產能還不好說。在全球化背景下,MS-21的制造有許多西方企業參與,特別是在發動機上,由于無法從美國獲得原定的普惠發動機,俄方現在根本就沒辦法建造新的MS-21。必須等待其國產的PD-14發動機完成驗證。

而第二架配備PD-14的MS-21還在進行驗證測試。因此,雖然米舒斯京態度堅決,但俄方這波完全可以算是倉促變招,極易忙中出錯。

而這,就顯示出了中俄兩國民航業的一些差距了。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在體量上。俄羅斯民航市場的發展基本已達到頂端,1000多架各類客機就可以滿足其國內的客機需求。因此,就算斷了與俄羅斯的合作,無法進入這一市場,西方航空業也不會感到肉痛。

相比俄羅斯,中國的民航市場,可就是波音、空客等國際航空巨頭,說什么都不愿放棄的了。業界預測,到2040年,我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單一航空市場。在2020年到2040年這20年間,我國將接收超過9000架50座以上客機,市場總值高達1.4萬億美元。其中,單通道客機約為6300架,雙通道客機約為1800架。

此前,歐洲航空巨頭空客拿下三家中國航司總共292架客機的創紀錄大單,就讓老對手美國波音公司眼紅不已。但由于客機安全問題頻出等原因,波音遲遲無法重回中國市場。該公司高層已多次出面,要求美國政府修復中美關系,并與中方有關部門洽談,讓美國航企能夠重返中國。

這也就能解釋,對于未來可能與737MAX與A320Neo爭雄的國產客機C919,西方航空業為何沒有像此前的波音和空客之爭一樣,推動政府展開一系列制裁了。畢竟,美歐航空業十分清楚,20年6300架的單通道客機市場,中國商飛暫時還做不到獨占,安安生生做生意,自己還能分一杯羹,但要是因為一些不理智行為被踢出中國市場,可就是得不償失了。

而這點,同樣體現在航發領域,在這20年中,我國的航發市場也有上千億美元的市值,因此CFM、普惠等商用航發巨頭,也不會輕易退出中國市場。而我國為C919研制國產發動機CJ1000A,除了和俄方研制PD-14一樣,是為了提升國產化水平,確保不受西方節制,也是為了給未來和國際航發巨頭爭奪市場打下基礎。

國產航發CJ1000A

中俄航空業的第二點差距在于發展速度的差距。這點主要體現在CR929項目上,俄方此前已宣布減少該項目的參與度。俄方做出這一決定,雖說是有將精力放到MS-21等項目上的考慮,但不可忽視的是,俄航空部門自己也承認,他們的設計,已經不能滿足我國科研人員提出的要求。

也就是說,我國在大飛機總體設計等領域的需求和潛力,已經超過了俄羅斯。在未來,俄方極有可能還要仰仗我國來填補其雙通道客機機隊。俄民航業現在上演的一幕,絕不會在中國重演。

從中俄的民航業不同境遇上可以看出,我國的國家體量是現階段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一大優勢。人口與面積賦予了我國足夠的國內市場,任何一個行業,只要能夠占據國內市場,都能獲得高速發展。

而這不僅是最讓西方投鼠忌器的地方,也給了我國與全球任何一方平等交流的底氣。如果西方陣營內的某些人看不清這點,認為可以將用在俄羅斯身上的手段用到我國身上,最后恐怕只能自取其辱。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