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對烏態度軟化,北約也突然改口,美大使急了:停戰會終結烏克蘭

導讀此前俄羅斯任命蘇羅維金大將為特別軍事行動總指揮,當時有觀點猜測俄軍臨時換將是為了組織一場新的攻勢,再加上俄總統普京表示俄羅斯的“部...

此前俄羅斯任命蘇羅維金大將為特別軍事行動總指揮,當時有觀點猜測俄軍臨時換將是為了組織一場新的攻勢,再加上俄總統普京表示俄羅斯的“部分動員令”已征召了22.5萬人,外界普遍相信一場新的沖突已迫在眉睫。

然而局勢的發展,總是超出外界的預料,據“今日俄羅斯”報道,剛剛上任的蘇羅維金發表首次聲明,宣稱“希望烏克蘭對俄友好”,流露出了緩和事態的意愿。

聲明中,蘇羅維金先是闡述了戰場局勢的現狀,表示近日赫爾松地區的局勢緊張,因為北約一直要求烏克蘭當局主動進攻,此舉完全不顧及烏軍本身的傷亡,以及對平民的傷害。

蘇羅維金還提到,烏克蘭正計劃對赫爾松地區的一些目標發起遠程攻擊,這將破壞當地的基礎設施,并造成大量無辜平民的傷亡。

蘇羅維金稱,鑒于局勢的發展,俄軍可能被迫做出“艱難的決定”,烏克蘭民眾正被推向死亡邊緣,但兩國人民同屬一個民族,希望烏克蘭獨立自主,不受到西方和北約影響,并保持對俄友好。

很明顯,俄羅斯沒有把重點放在軍事上,而是打起了感情牌,這無疑是為后續更多的緩和動作做鋪墊。

至于有觀點懷疑的,是軍事上的不利導致了俄羅斯態度的轉換,但這些猜測是完全錯誤的。

剛剛集結一股新生力量的俄軍,蓄勢待發,不存在不利局面,再說了軍事問題只是政治問題的延伸,從來都不是影響國際形勢發展的主導因素,而俄烏沖突只是大國地緣政治博弈的一個小分場。

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一直是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幕后交鋒,在影響著前線俄烏兩軍的態度,這一次俄軍的轉變,是因為在核問題上,俄羅斯與北約達成了默契。

自上個月俄羅斯宣布“部分動員令”后,西方國家就大肆指責俄軍意圖動用核手段,其中美國表現得尤其積極,拜登和美國高官多次拿核武器說事。

不過,很多歐洲國家并不贊成這種危險做法,希望能將局勢降溫。

俄軍總指揮蘇羅維金大將表態當天,北約也做出了積極回應,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表示,北約的核威懾手段,只會用于保護成員國的領土和安全。

盡管斯托爾滕貝格的表態,是有意降低與俄羅斯之間的核風險,畢竟有消息指出雙方可能將同時舉行核威懾演習,現在北約改變口風,有助于避免雙方在可能的演習期間發生誤判。

同樣斯托爾滕貝格的表態,意味著北約不會為了烏克蘭繼續升級與俄羅斯之間的矛盾,而烏克蘭也不在北約的核保護傘之下。

更進一步地說,北約在核問題上的發言轉為保守,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愿將手伸到北約范圍之外,這對美國來說可不是個好消息,但對俄烏兩國來說,卻可能意味著和平曙光的再現。

因為俄烏沖突持續不斷,與北約的大舉援助有關,如果北約對于插手沖突失去了興趣,維持沖突存在的能量也就消失了,那么俄烏雙方就有望停止和談,結束無謂的沖突。

有趣的是,北約的表態確實讓美國立馬急了,美國駐匈牙利大使之后發出警告,稱“烏克蘭如果停止戰斗,就會被終結”,俄駐匈牙利大使則嘲諷道,要終結的不是烏克蘭,而是打著烏克蘭名義的美國計劃。

很顯然美國并不樂意看到局勢降溫,最終和俄羅斯默契軟化立場的是北約,而美國與北約之間行動的不一致性,透露出了很多重要的信息。

一直以來,外界都認為美國完全主宰著北約,現在看來北約和美國之間的關系,遠比外界想象的要微妙,同時俄烏沖突在美國與其他北約成員國之間造成的裂縫,也比外界想象中的要大。

因此美國絕不會放棄主導北約,更不會讓北約擁有獨立意識,因為如果沒有北約這個得心應手的道具,美國就難以將幾十個西方國家團結在自己旗下,其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恐怕都難以保住,甚至對烏克蘭當局的操控,也難以為繼。

不過現實卻是美國的力量已經大大衰減,并且為了維護霸權不惜把盟友宰了吃肉,如此發展下去美歐只會越走越遠,屆時冷戰的產物北約,大概率也會壽終正寢走入歷史。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