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中國人民銀行同歐洲央行對雙方的本幣互換協議進行了續簽,協議規模為3500億人民幣/450億歐元,協議有效期限為三年。
歐洲各國經濟形勢嚴峻背景下,歐洲開始將目光更多轉向中國,中歐簽署本幣互換協議的同時,歐盟貿易專員在德國就對華經貿關系表態指出,與華脫鉤并非歐洲企業的選項,中國市場能夠承載起歐洲的投資期待,歐洲對與華貿易的態度應基于現實而非天真。
歐盟貿易專員這一加強對華關系的表態為中歐關系前景發出正向信號,俄烏沖突加劇、歐洲能源困局加深背景下,中歐合作正在為歐洲各國維系民生提供重要支撐。中國生產的熱水袋、電暖器、電熱毯等取暖裝置大量銷往歐洲,接手對歐貿易的部分中國中小企業訂單量以近乎100%的速度增長,隨著歐洲地區冬季的到來,歐洲對華取暖設備的需求無疑將進一步上升。
經中歐貨運班列或海上貨輪輸往歐洲的中國取暖商品是中歐經濟互利合作的縮影之一,隨著美國對歐洲能源供應的收緊及隨后帶來的歐洲被迫去工業化進程逐步顯露后果,歐洲各國對華提供的各類工業品呈需求擴大趨勢,中國市場也是歐洲企業投資優化自身供應鏈的去向之一,并由此在逐步形成中歐經貿關系的新常態。
由于美國對歐洲的深度滲透與掌控,對于美霸權的收割動作歐洲各國更多顯得無能為力,美國以四倍高價向歐賣出天然氣,一艘從北美出發的液化天然氣船運抵歐洲后可直接獲利堪稱天價的一億美元,德法等國正在爭取對美能源議價權,但相比于美國掌控的液化天然氣供應渠道,歐洲各國顯得分散而無力。
能源被美扼住喉嚨,歐洲從基礎工業到高級工業便必須進行與能源存量相符的“逃逸”以避免落入市場崩盤的境地,中國提供的海量基礎工業產品,對歐洲而言是必需品。歐洲去工業化的工業現實和能源危機帶來的直接民生需求,都在促使中歐基礎貿易迎來爆發期,這一情況下不論是歐盟貿易專員發聲呼吁擴大中歐合作還是歐洲央行同華簽署3500億人民幣規模的新本幣互換協定,都顯示著歐盟各國對與華經貿關系的現實認識。
以德法為代表的歐盟核心國家是一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傳統工業強國,美國在其引領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中以芯片為代表的工業集成化促成了計算機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美自此正式占據全球科技高地。
當下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發生,中美是這場新科技革命中的雙主角,而當下美國正在以通脹削減法案構建針對中法德各國在內的新進口壁壘,這一背景下,即便是基于工業發展的現實考量,德法為中樞的歐盟也有必要發展對華經貿聯系以接觸各類前沿工業實踐。
另一方面,能源與日常商品作為民眾生活的兩大剛需,歐洲的能源基本盤已出現重大缺漏,如基礎生活品再出現較大缺漏,歐洲民眾的憤怒將更加失控,這使得盡管美助推下歐盟一度響起所謂“與華脫鉤”的聲音,但歐盟各國確已無法承擔與華脫鉤的代價。
中歐本幣互換協定能為雙方經貿縮減大量時間成本,有益于雙方經貿的更高效進行,擴大的中歐經貿正為蕭瑟寒冬中的歐洲提供必要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