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高官揚言“殲滅”俄軍,俄羅斯也撂下狠話,歐洲已成火藥桶

導讀據環球網報道,俄媒披露,歐盟外交、安全高級代表傅雷利在比利時出席活動時表示,如果俄對烏動用核武,西方將以“強有力”方式展開回應,這...

據環球網報道,俄媒披露,歐盟外交、安全高級代表傅雷利在比利時出席活動時表示,如果俄對烏動用核武,西方將以“強有力”方式展開回應,這種回應不會是核武式的但將會“殲滅”俄軍。俄聯邦安全委員會副主席梅德韋杰夫就此做出強硬回應指出,順著這一視角來看,邏輯鏈是這樣的,所謂俄對烏動用核武、西方對俄進行非核打擊、俄以核武作為回應、全球進入核冬天。梅德韋杰夫就傅雷利“以非核打擊回應”的言論稱,歐洲及“大洋彼岸挑撥的那些人”并不想死于核打擊,他們也并不在乎烏克蘭,因此他們會盡量選擇置身事外的言論。

俄烏局勢在美英不斷的火上澆油下,正面臨循環升級的局面,歐洲已成火藥桶。北溪管線被炸及克里米亞大橋被炸事件接連發生后,俄羅斯的憤怒轉化為特別軍事行動強度的升級。烏克蘭全境連續響起防空警報,其境內多處關鍵能源設施遭受打擊。俄烏邊境的俄別爾哥羅德州也遭到烏軍炮擊,導致變電設施起火及倉庫受損。這一背景下,“歐洲面臨核危機”正在成為在俄烏沖突漁利的美國口中關鍵詞。

美國自歐漁利的操作手法中有兩大關鍵點,一是不斷在歐洲制造恐慌,不斷激化歐洲沖突形勢,為此美總統拜登公開散布“俄烏核危機”相關言論,隨后被白宮“緊急辟謠”,但拜登言論明顯加劇了歐洲的恐慌程度。

二是不斷將自身撇清關系,極力將烏克蘭及歐洲推向前線的同時強調自身的“安全島”地位。美方操弄明顯帶有一戰、二戰色彩,彼時的美國正是在歐洲大陸的混亂中基于自身地緣優勢大量吸納歐洲財富,成為一戰二戰的最大得利方。俄烏沖突中的美國,也正明顯促進俄歐、俄烏尖銳對立、極度耗竭。

北溪管道被炸切斷了俄歐間所剩不多的關鍵聯系之一,克里米亞大橋恐襲事件則直指俄烏核心矛盾,兩起事件都使得歐洲混戰形勢加劇,一戰二戰時歐洲資本密集逃亡美國的軌跡,正在當下的歐洲重現,這一背景下,歐盟高級官員傅雷利對俄發表“核打擊”背景下的強硬言論,對歐洲擺脫當前困局并無益處。歐洲困局并非因各國對俄不夠強硬引發,不論俄歐間勝負如何,雙方交鋒每持續一天,歐洲便會失血一天,歐洲想要保全自身現有經濟體量,方向在勸和促談而非“更加強硬”。

圍繞俄方發言渲染各類“核危機”,更像是美以輿論霸權對歐發動的一場輿論戰,俄總統新聞秘書對此評價稱,對西方渲染“核危機”,俄方深表遺憾。從俄烏沖突爆發前,美國便不遺余力地對歐洲及全球發起“信息恐怖主義”,這一過程中由于語言及文化限制,歐洲以外國家對美國進行的各類信息戰感受注定不如歐洲國家深刻。美英媒體全面發力、美歐部分政客不斷渲染俄烏沖突或可能發展到“核危機”程度的情況下,對慘烈的一戰二戰仍心有余悸的歐洲資本、工業、科技、人力,正如羊群被美由歐洲本土驅向北美。

俄在俄烏沖突中仍保持著克制,雙方戰場形勢并不能“擊沉”歐洲,但各類渲染核危機的恐慌情緒能,一戰、二戰慘烈景象猶然在前的情況下,歐洲各國想要境況好轉,出路并不在“更強硬”上,而正在中方始終主張的“勸和促談”四字上。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