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俄媒披露,北約組織在聲明中稱,10月17日-30日期間北約將舉行“與當下全球任何事件均無關聯”的核威懾演練,美B52在內14國超60架戰機將參演,演習地點主要在比利時上空、英國上空、北海三處區域,演習過程不會應用實彈。
美國主導、多國參演的核威懾演練,其在地點選擇上遠離歐洲大陸,英國是大西洋島國國家、比利時為大西洋沿岸國家、北海則位于英國北部、丹麥挪威西部海域,將“核防線”設置在這一“大西洋沿岸線”的情況下,若最壞情況發生,歐洲大陸可能淪為核戰場。相關核威懾演練對于緩解歐洲大陸國家的德法等國急劇蔓延的恐慌情緒也并無助益。可以認為,隨北溪管線被炸、克里米亞大橋恐襲案引發俄烏沖突升級再加上北約于大西洋沿岸舉行核威懾演練,歐洲大陸的恐慌形勢正隨一個個事件的不斷發生,逐級抬升,這種恐慌情緒正在加劇歐洲工業產業、資本人力向“西方陣營后方”的北美外逃趨勢。
以B52打頭陣,北約60架戰機將對俄進行核威懾的同時,俄也亮出核武。不論是此前時任英外相今英首相特拉斯發表對俄極端強硬言論引發俄核武部隊警戒狀態升級,還是俄總統普京在發布部分動員令時“俄將動用一切手段反擊侵略”的講話,都顯示著俄羅斯的態度。俄聯邦安全委員會副主席梅德韋杰夫近日回懟美前中央情報局局長萊昂“美應準備好動用導彈、軍機在內一切手段反對俄羅斯”的言論時指出,“萊昂既然清楚俄核威懾力量文件中規定的核反擊目標,便不應這樣胡說。”俄總統2020年6月簽署的相關文件中規定,遏制侵略是俄最高優先事項,為達成這一目的俄的可行手段中包括核武。
俄與美西方矛盾極度激化背景下,雙方均在以各類方式進行核威懾動作,而目前來看,歐洲爆發核沖突的風險在抬升,不過并未達到危險線的程度。雙方的核示威均在作為一種申明底線的發聲渠道,俄在申明的底線大致是,北約不得直接參戰、俄領土不能遭受大范圍侵略威脅。而美西方方面申明的底線,則頗為顯示著其對烏克蘭的態度。
歐盟高官傅雷利表示,俄如對烏動用核武器,西方會以強有力的非核方式進行回應。法總統馬克龍則直白指出,法國的核武服務于法國的國家利益,俄如對烏動用核打擊,法國不會對俄動用核武,以免發生全球性大戰。
歐盟高官和法總統不會“以核對核”的接連表態,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給局勢降溫的作用,當下歐洲安全的基本態勢在于,美總統拜登主動渲染俄對烏核打擊的可能性、美國主導裹挾歐洲各國在大西洋沿岸進行核威懾演練,俄羅斯對美以強硬對強硬,不排除核武可能。處于“中間區域”的歐洲政客,則在盡可能對局勢進行降溫。
烏克蘭戰事并非美西方核心利益,這一基本屬性決定了俄美英法等國幾乎無可能爆發核戰,美國有意渲染、俄羅斯強硬回應的核恐慌,正籠罩于歐洲上空,讓歐洲民眾與經濟在反復的“邊緣化情緒”中不斷陷入更大恐慌。美霸權面臨危機之際,其策動起的俄烏沖突正在從各方面事實上擊落歐洲,歐洲當下并無爆發核戰的導火索,但各類恐慌驅動下的歐洲,其“去工業化”困局正愈發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