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美媒披露,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在參加獨聯體會議期間接受了美媒采訪,盧卡申科向西方發出警告指出,不要將普京總統及俄羅斯逼到墻角,那將面臨嚴重后果。被逼到墻角后出路只有一條——前進,這是西方不應越過紅線的原因。盧卡申科同時就美密集炒作的“俄可能對烏使用核武”輿論做出反擊指出,就白方獲得的信息,俄高層未制定過使用核武的目標,俄當下對烏的導彈打擊是有力的,這并非俄的全部能力,俄擁有的非核武器足夠應付烏克蘭局面,但如果發生對俄領土的襲擊,如有必要,俄會動用各類武器。
盧卡申科的言論是對美在打壓俄羅斯上步步緊逼的警告,相比于俄烏在沖突戰場上的交鋒,美俄間在非直接沖突層面的交鋒更為劇烈,不論是美以金融優勢對俄金融鏈路的打擊還是對俄全方位的制裁措施、對俄經濟命脈的油氣資源采取的降價限價措施,都在對俄國家發展存續構成威脅,美國持續推動的俄烏沖突則在地緣上直接壓縮俄戰略空間。而具有恐怖主義性質的“北溪被炸案”及“克里米亞大橋被炸案”,其具體執行方當下尚未得到逮捕和審判,兩大爆炸案的發生直指俄最近十年的戰略成果。
這些與美相關或疑似與美相關的事件在一步步壓縮俄羅斯的戰略發展空間,逐步將作為大國的俄羅斯逼到墻角,也在給美西方造成難以預測的風險,西方輿論中關于“核戰”的擔憂逐步抬升,正是西方對局勢失控風險加大的直觀感受。俄西方方向的戰略安全不斷遭受損失的情況下,局勢有可能超出俄烏沖突的范疇,演變為美俄間的直接“對話”。這一背景下,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借助美媒喊話西方指出,尋找和平解決俄烏沖突的方式,有益于美國在內的所有國家。
種種跡象表明,俄烏沖突的烈度已經到達臨界點,俄烏沖突將進入結束階段。促成這一轉變的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北溪管線被炸后,該管線在一年時間中都無法恢復,俄羅斯輸德10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預期至少一年時間中不復存在,主要利益聯系被斷后,俄羅斯已幾乎沒有對歐妥協的基點和必要。如白俄總統盧卡申科的論斷“被逼到墻角后只有前進一條道路”。
二是歐洲能源基本盤被毀,歐洲民眾也正在酷寒和經濟衰退中“清醒”,美以輿論霸權驅動歐洲前往“前線”的工具在逐步失效,美國對歐收割的目的也已達成,且歐洲各國已很難逆轉被美收割趨勢。三是隨著沙特等產油國公開對美說不,拒絕響應美號召進行原油增產,美扼斷俄經濟命脈的圖謀已基本破產,進則無法承擔局勢失控后果、美也很難對俄羅斯造成更進一步戰略損傷的情況下,為避免局勢更加惡化使美失去拱火漁利身份成為直接沖突方,美拜登政府很可能在11月收手,并將“結束俄烏沖突”作為自身的重要政績予以宣揚。
美利用歐洲打壓俄羅斯、又以4倍高價能源收割歐洲的情況下,俄羅斯的憤怒和歐洲主要國家的憤怒都在逐步發酵,美收割圖謀的圖窮匕現已將美自身置于危險境地,美方接下來如任由貪欲泛濫,繼續進行拱火收割動作,或將面臨陰溝翻船的境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