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美國,歐盟能去哪買便宜天然氣?歐盟27國意見不一

導讀在自我斷絕俄羅斯的便宜天然氣、吃盡美國天價能源苦之后,歐盟終于開始考慮尋求新的出路。但歐盟內部各有所想,如何能統一觀點搞“團購”還...

在自我斷絕俄羅斯的便宜天然氣、吃盡美國天價能源苦之后,歐盟終于開始考慮尋求新的出路。但歐盟內部各有所想,如何能統一觀點搞“團購”還是個難題。

如德國。德國高價采購美國天然氣來補充儲備,又宣布2000億歐元天然氣價格補貼計劃,限價與市場采購天然氣價格的差額由德國政府買單。

但歐洲其他國家不滿意了,德國你財大氣粗有錢補貼,能壓下民用能源價格,還可以高價截流高價能源,那我們沒錢的小國怎么辦?

德國確實能挺過這個冬天,但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部長哈貝克則透露,由于被迫購買昂貴的能源,德國將在2022年因此造成600億歐元的經濟損失,2023年的經濟損失為1000億歐元。

如匈牙利。匈牙利十分依賴俄羅斯的能源,拒絕對俄能源制裁,還一直大量進口俄羅斯能源,與歐洲大部分國家能源緊缺不同,匈牙利十分慶幸如此能夠保全自身,并打算與塞爾維亞新建輸油管道。匈牙利總理歐爾班認為,“如果取消制裁,(歐洲的)情況會立即得到改善。”

如法國。法國作為歐洲帶頭羊之一,法國則押注于多元化組合能源,建造六個新核反應堆,同時推動可再生能源,以避免被俄羅斯、抑或是美國掐住了脖子。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法國總統呼吁美國不能繼續高價未果,法國總理博恩的宣布也挺讓法國人喪氣,“第一個反應堆必須在2035年之前投入使用”。

如丹麥。丹麥依賴著從挪威通向歐盟的“波羅的海管道”輸送能源,但由于美國的哄抬物價,挪威也跟著靠天然氣和石油發著戰爭財。丹麥有著穩定的能源提供,反而擔心歐盟搞限價導致供應商將天然氣賣往歐洲以外的地區。有如此想法的,還有德國、荷蘭、奧地利、盧森堡。

如意大利。與阿爾及利亞早早地簽署了一項價值40億美元的天然氣協議,意大利自然心不慌。

各有各的想法,就導致歐盟面臨了一個大難題——不團結,歐盟如何向美國壓價?如何獲得正常價格的能源?如何挽救窘迫的歐元?

面臨天然氣供應不足和歐盟內部競購戰的問題,歐盟提出了以27國歐盟市場名義進行共同采購的決議,用“團購”增加較低價采購的話語權。

所以也難怪德法等國,在近期加快與中東國家的能源合作步伐,但中東能源還需要滿足亞洲國家大量的訂單需求,很難完全照顧到歐洲。

目前歐洲的能源價格遠高于亞洲和美國,德國及其盟友依然更傾向于與挪威或美國進行談判,歐盟該如何避開更高通脹威脅,如何選擇能源供應,這在冬天來臨前是十分重要的問題。借用歐洲理事會主席夏爾·米歇爾發出的警告來說,就是歐盟已經“沒有時間可浪費了。”(晉玄)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