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資本撤出德國,朔爾茨卻喊話烏克蘭,承諾滿足要求就可入歐盟

導讀近日,德國再次爆發全國性大規模抗議示威活動,數萬人走上街頭抗議當局的能源政策,要求停止對俄制裁并退出北約。然而隨著俄烏沖突逐漸升級...

近日,德國再次爆發全國性大規模抗議示威活動,數萬人走上街頭抗議當局的能源政策,要求停止對俄制裁并退出北約。然而隨著俄烏沖突逐漸升級,德國越陷越深,正在失去轉向的主動權

德國《商報》刊文批評稱,德國曾是疫情期間的國際榜樣,在執行政策的同時取得了突出的經濟發展,但是現在,德國正在淪為“歐洲病人”,過去的成就只是德國最后的榮光。德國出口增長率已經連續5年停止增長,工業生產值被其他歐洲國家拉開,經濟增長率在2021年是歐洲倒數第一

經濟增長全面放緩,再加之全球化趨勢受迫性衰退,德國的經濟地位受到嚴重挑戰。但一場突如其來的地緣沖突讓德國“垂死病中驚坐起”,開始反思緣何淪落至此。

一、三黨聯合執政,朔爾茨無法掌控全局

德國前總理默克爾縱橫政壇16年,為德國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治環境,更重要的是她偏向于跟俄羅斯搞好關系,維持著歐洲局勢總體穩定。但自從默克爾卸任后,德國以及整個歐洲的政治局勢風云突變。

朔爾茨政府執政一年以來,民眾滿意度下降至31%,64.5%的德國民眾對政府解決危機的能力表示懷疑,近一半人認為政府主要官員不合格。

民眾不認可德國聯邦政府的執政水平,主要是因為,現在的德國是三黨聯合執政,社民黨、綠黨、自民黨分掌不同的政府機構,在重大議題上分歧明顯,互相掣肘,行政效率低下

例如在關停核電站、對烏援助重武器、加征天然氣附加費等等關鍵問題上遲遲無法達成一致,特別是在外交政策上,德國對俄羅斯態度的變化是俄烏沖突爆發的重要因素。

我們知道默克爾一向采取理性務實的政策,接班人朔爾茨自然也是延續前任的政治路線,然而他的外交部部長貝爾伯克卻是個鐵桿的“反俄分子”,在政治上向美國靠攏。最關鍵的是,這個德國外長還是綠黨主席,不怎么聽朔爾茨的話,嚴重破壞了德國外交的政治基礎。

在“北溪”天然氣項目上,默克爾付出了很多心血,十分看重,但朔爾茨在內部和外部的施壓下只能選擇妥協,親手推開了德國最依賴的能源伙伴,這都是德國政府失調的后果。相比默克爾,朔爾茨顯然不具備強有力的政治權威,無法掌控全局

二、尋求擴軍,但依然依賴美國

二戰后,由于政治、經濟等多重因素,德國在軍事方面的投入一直比較克制,但俄烏沖突爆發之后,德國也開始尋求突破。

近日,朔爾茨提出要將軍費開支增加到GDP的2%以上,并修改了《基本法》,直接給軍方提供了1000億歐元的“特別基金”。朔爾茨還宣稱要建立歐洲最精銳的武裝力量,成為歐洲常規防御的基石

要知道,即使是在冷戰時期,德國都不太搞軍事建設,國防上也比較依賴美國。德國的防務需求更多的還是偏向于和北約合作,而法國則是強調歐洲防務獨立自主。從這個問題上看得出來,德國的國防政策實際上是比較被動的,一直被北約牽著鼻子走。

三、拒絕接收俄氣,能源危機加重

雖然德國的天然氣儲備基本滿足過冬需求,但仍面臨價格高企的問題。此前,德國在沒有知會歐盟的情況下頒布了2000億歐元的能源補貼,不顧歐盟市場分裂也要降低能源成本,說明德國真的急了。

但即使是這樣,德國仍然拒絕接受俄羅斯的能源供給。上周,普京明確表示愿意通過“北溪”幸存管線向德國輸送天然氣,但德國方面堅稱不會使用受制裁的路線,并將俄羅斯視為“不可靠的供應方”。

對此普京批評稱,德國將對北約的義務置于國家利益至上,是一個嚴重的錯誤,而民眾卻要為此買單。是履行北約義務,還是保障民生福祉,德國必須作出選擇。久別政壇的默克爾也頻頻發聲,強調俄羅斯天然氣十分便宜,俄羅斯是可靠的能源供應商,提醒朔爾茨理性行事。

四、經濟衰退,資本正在撤出德國

德國經濟部門指出,目前國內通脹率居高不下,經濟增長停滯,已經陷入滯脹、預計明年的經濟增長率為-0.4%,衰退已成定局

為了擺脫經濟滯脹,德國副總理哈貝克提出,增加投資或能改變現狀,但是德國聯邦工業協會對此感到悲觀。數據顯示,德國營商環境指數環比下降4.3,在美元升值、能源價格飆升等各種因素的沖擊下,資本正在撤出德國

例如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就削減了本土產能,不顧朔爾茨的反對赴亞洲國家建廠;大眾汽車宣布在美國擴展業務;衛生紙制造商Hakle申請破產;本來準備在德國建廠的特斯拉也宣布暫停項目。

五、何去何從,德國如何抉擇

能源危機、經濟衰退、內政失調、外交受迫等等原因,共同導致了德國成為最典型的“差生”,以至于被冠以“歐洲病人”的稱號。

實際上,這也不是德國第一次當“歐洲病人”了,早在21世紀初期,德國就因為糟糕的經濟狀況受到了西方世界的嘲笑,后來通過默克爾的經濟改革才重回正軌。

數據顯示,默克爾2005年上臺時,德國GDP增長率僅0.71%,2017年就增長到了2.2%;2006年德國財政赤字195.8億歐元,2018年盈余了481億歐元。數字不會說謊,朔爾茨不妨看看默克爾是怎么挽大廈之將傾的:

1、出臺經濟刺激計劃,扶持國內實體產業,提升就業率,加強金融業監管。正是對實體經濟的幫扶讓德國最先擺脫了金融危機的影響。而目前的德國,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工業基礎正在流失,如何平抑能源價格、提升營商環境是重中之重,而關鍵就在于能源成本。

2、面對歐元區債務危機時,默克爾積極救助歐盟成員國,維護了公平和信譽,最大程度保證了歐盟內部團結。反觀朔爾茨政府,大家都不好過的時候居然擅自進行能源補貼,以鄰為壑,甚至還引起部分國家跟風的消極影響,嚴重破壞內部團結,招致歐盟成員國的廣泛批評。

3、面對英國脫歐鬧劇,默克爾主張當斷則斷。但現在的歐盟吸納新成員完全是出于地緣政治考量,例如正處于漩渦中心的烏克蘭,朔爾茨竟承諾只要其滿足要求,就可正式成為歐盟的一員,并且,朔爾茨還聲稱支持歐盟擴大。

總的來說,默克爾對德國的貢獻是較大的,其執政理念對后人仍有啟示性,其成功的奧妙就在于積極加強與東方的合作,融入全球化進程,實實在在謀發展

而現在,德國不再具有廉價的俄羅斯能源,產業空心化趨勢顯現,全球化進程受迫性退潮,德國社會遭受強烈沖擊,優勢喪失殆盡。同時也營造出一種不安全的氛圍,導致德國開始排外、反俄,甚至開始謀求重建軍隊,變得更具攻擊性。

這無疑與默克爾的執政理念背道而馳,也不符合時代發展趨勢,只會淪為地緣政治沖突下的犧牲品。如果德國還是跟隨美國起舞,那只會病上加病,病入膏肓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