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沙東新冠口服藥國產仿制藥將上市?專家稱存在專利侵權風險

導讀 記者 | 陳楊編輯 | 謝欣雖然原研藥尚未在國內獲批,但默沙東新冠口服藥Molnupiravir的國產仿制藥卻要上市了?合肥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記者 | 陳楊

編輯 | 謝欣

雖然原研藥尚未在國內獲批,但默沙東新冠口服藥Molnupiravir的國產仿制藥卻要上市了?

合肥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合肥發布”12月20日晚發布消息稱,從安徽貝克藥業(下稱“安徽貝克”)了解到,該企業自主研制的新冠治療特效藥物莫那匹拉韋已通過有關臨床實驗和專業評審,目前正等待審批上市。

12月21日,界面新聞記者多次致電安徽貝克官網多個電話,部分始終沒有接通。而其行政部、銷售部接線工作人員均表示,公司確有一款新冠口服藥仿制藥即將上市。行政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此前該藥已經完成臨床試驗,但她并不清楚試驗具體內容,并稱公司也要等審批結果,無法預計獲批時間。

而默沙東中國方面對此則暫未做出回應。

根據央廣網、《阜陽日報》此前報道,上述“新冠治療特效藥物”即默沙東新冠口服藥Molnupiravir的仿制藥。安徽貝克稱,公司自2020年開始進行首仿研發,根據國外已公開的藥物分子式,對該藥進行了核磁確認和工藝晶型開發研究。

2021年5月,安徽貝克完成了中試生產研究和三批驗證批次的研究,并合成了1000多公斤各項指標都合格的原料藥。隨后,公司又進行了制劑的處方研究和小試的工藝研究。截至2022年5月,該仿制藥的膠囊劑型已經完成開發。與原研藥Molnupiravir的中文品名“莫諾拉韋”不同,該仿制藥被命名為“莫那匹拉韋”。此前報道稱,這是Molnupiravir的國內首仿。

那么,“合肥發布”所稱的“已通過有關臨床試驗和專業評審”是指什么?

據安徽新媒體集團主辦的中安在線今年12月19日的報道,今年7月,安徽貝克莫那匹拉韋原料藥及制劑在安徽省內一三甲醫院完成臨床試驗,8月份通過國家藥監局特別審評窗口申報審評。公司稱,“截至11月底,所需資料已全部提交,目前顯示流程結束。接下來,我們將等待審批,審批后即可上市。”

默沙東的Molnupiravir是全球首個獲批的新冠口服藥。目前,默沙東已在中國遞交該藥的上市申請,但目前尚未獲批。今年9月28日,默沙東宣布與國藥集團就Molnupiravir中國達成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國藥集團將獲得默沙東的莫諾拉韋在中國獨家進口權和經銷權。同時,雙方將評估技術轉讓的可行性,以便該藥物在中國境內生產、供應和商業化。

公開信息顯示,安徽貝克是一家專注于研發、生產、銷售艾滋病藥物、乙肝藥物等抗病毒藥物的醫藥企業。公司以拉米夫定原料藥起家。2010年,貝克藥業曾在與葛蘭素史克的專利爭議中勝出。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支持國家知識產權局判定后者的相關專利無效。貝克藥業也因此實現拉米夫定片的國產化,并由原料藥企向制劑生產企業轉型。

同日,記者在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官網上以“莫那匹拉韋”為關鍵詞,未檢索到有關的臨床試驗信息。換而言之,做為仿制藥的莫那匹拉韋如何與原研藥Molnupiravir展開一致性評價試驗,參比試劑如何獲得,臨床試驗如何設計,入組多少患者等細節信息目前還不得而知。

而目前,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官網也沒有安徽貝克的莫那匹拉韋獲得受理的信息。

不過實際上,上述消息已在業內引發爭議。因為即便安徽貝克的莫那匹拉韋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但其一旦在國內銷售,將面臨極大的專利侵權風險。

中國及多國專利審查信息查詢平臺顯示,Molnupiravir的兩項化合物專利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進入中國,正處于審查階段。其中,中國同族公開號為CN107427529A的專利于2021年7月28日被駁回,同年10月15日申請復審;CN111372592A專利于此前同樣被駁回,今年1月27日申請復審。目前,兩者在國內均處于復審的實質審查階段。

上海市匯業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唐嘉偉律師告訴界面新聞,若上述化合物專利通過審查,則將在國內進入保護期。原研藥企在國內獲得授權后,可以追溯仿制藥企此前的侵權行為。換而言之,目前,國內藥企仿制該藥存在風險。不過,就這兩個化合物專利均已被駁回一次的情況來看,其獲得授權可能存在一定困難。

記者也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檢索及分析系統檢索到安徽貝克多條關于莫那匹拉韋的專利信息,包括“一種核糖核苷類似物的多晶型物、其制備方法及應用”“一種穩定性好的莫那匹拉韋藥物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等。

其中,前者公開日為今年3月8日,公開號為CN114149476A,提供了一種Molnupiravir的多晶型物。后者公開日為今年12月16日,公開號為CN115429770A,涉及莫那匹拉韋藥物組合物的組成及配比,優化制備工藝參數等。

換而言之,這些專利都不涉及Molnupiravir化合物本身。前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研究副教授、杭州賽得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張洪濤向界面新聞解釋,一款藥物會包含多種專利,包括藥物的新化合物專利、晶型專利等。其中新化合物專利是最重要的。

從實際操作來說,原研藥的新化合物專利可能最先過期,而晶型專利還未過期。只有前者到期時,仿制藥企才能以該化合物進行仿制。而此時如果仿制藥企有自己的晶型專利,則可以以此繞開原研藥的晶型,加快仿制速度。

換而言之,對于安徽貝克來說,如果繞不開默沙東的化合物專利,在其沒有過期前,想要上市銷售莫那匹拉韋,都可能被后者提起專利訴訟。

此外,安徽貝克在莫那匹拉韋的生產方面已有規劃。記者在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人民政府官網上檢索到一則安徽貝克新建生產線項目的環評第一次公示信息,新建項目即為100噸/年莫那匹拉韋原料藥和120噸/年洛匹那韋原料藥,公示時間為今年8月2日。不過,該項目環評公示此后未有進一步更新。

此外,據安徽省內媒體《江淮晨報》今年5月的報道,安徽貝克制藥技術總監柏俊表示,目前,企業已經準備了部分生產線用以生產莫那匹拉韋,年產預估能達到2億粒。同時,根據需要,公司也可調動更多資源,可將年產量拓展至20億粒每年。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