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常平中學精心打造品質課堂,推動“雙新”課堂建設

導讀從語文“透過魔幻看現實之《百年孤獨》節選賞析”到歷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從數學“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到物理“牛頓第三定律...

從語文“透過魔幻看現實之《百年孤獨》節選賞析”到歷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從數學“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到物理“牛頓第三定律”,從通用技術“發現問題”到心理課“壓力管理”……

四大類、17門課、31位教師,帶來31節高質量公開課,10月26日,東莞市常平中學2022-2023學年度品質課堂示范課活動順利舉行。講臺上老師認真授課、實現知識與亮點講述輸出,臺下有學生專注課堂,也有教師全心投入觀摩記錄,這場由學校部分名師、強師精心打造的示范課展示,為全體師生奉上精彩的課堂盛宴。

創辦于1946年的常平中學,已經走過七十六載春秋,學校現有學生4900多人,設96個行政教學班。近年來,緊抓東莞教育擴容提質發展契機,學校先后被評為東莞市品牌學校、東莞市首批“品質課堂”實驗校,打造“平正”教育品牌,構建“平正課程”體系。

2021年初,東莞召開品質教育建設大會,出臺“1+12”行動計劃,同年11月東莞被評為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省級示范區。為進一步響應品質教育建設號召,以課程為基礎、以課堂為載體,抓住新課程改革契機,常平中學持續深化課堂變革。此次示范課活動的推出,意在通過精心打造品質課堂,引領“雙新”課堂建設。

經過前期準備,學校共安排學科、技術、體藝、德育共四大類17門課程進行展示。為期一天的活動,共呈現了31節高質量示范課。除了開放課堂,學校還通過視頻直播、組織集中聽課等形式,為全體教師搭建學習觀摩交流的平臺。

聚焦新課程新教材,以新設備新技術載體,示范課亮點頻出。有教師借助智慧課室實現大數據統計,實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有教師發揮小組合作優勢,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也有教師以項目式學習為抓手,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實現知識與實踐整合。

豐富的課堂形式讓學生收獲多多,也讓參與其中的教師感觸良多。常平中學英語教師周利華帶來一節詞匯學習示范課,通過多媒體技術運用營造多模態教學氛圍。

“通過語音、圖片、視頻、思維導圖等形式運用,幫助學生快速理解記憶單詞,智能桌測試互動則實時反饋學生知識點掌握情況,讓課堂效率變得更高。”周利華直言,這樣的嘗試創新讓其更深刻理解構建以生為本的品質課堂,需要老師不斷突破自我,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實現對傳統教學模式的變革。

授課教師體會課堂變革帶來的變化與收獲,聽課教師則在參與過程中汲取經驗和方法,入職兩年的語文教師何曉泉目前正在教高一,在此次活動中她先后旁聽了兩節高二、高三語文課。她說,除了提前了解課程標準,還可以學習借鑒老師們上課技巧、備課要點等。

“課堂教學是‘品質課堂’建設的關鍵,教師是構建‘品質課堂’的關鍵力量。”對于此次示范課活動的舉辦,常平中學校長陳慶宏表示,希望通過校內教研活動的開展,充分發揮學校名師、骨干教師示范帶頭作用,不斷引領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的同時,積極營造氛圍,加快推進學校課堂教學改革,適應“雙新”課堂新形勢。

值得一提,當前常平中學不僅為東莞市首批品質課堂實驗學校,學校英語、化學、地理、信息、物理、生物、體育與健康、通用技術共8個教研組還獲得“東莞市品質課堂實驗教研組”稱號。

陳慶宏透露,在深化品質課堂,助推“雙新”建設中,學校堅持立德樹人總目標,各教研組結合學科特色通過項目式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大單元教學等統籌推進新課程新教材在學校的實施,推動學校教育教學的高質量發展。

接下來,學校還將通過開發多樣化課程資源,不斷豐富完善“平正課程”體系,探索多元化和科學評價方式,力爭形成符合學校定位、具有學校特色的做法和經驗,努力把學校建設成廣東省普通高中“雙新”實施示范校。

【記者】黃婷

學校供圖

【作者】 黃婷

教育莞家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