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傳小米公司開啟年底裁員的消息,引發網絡熱議。雖然有內部人士否認了大規模裁員,但依然引發了不少猜測,不免讓人聯想到了今年以來小米持續下滑的業績。
對于網傳的小米個別部門裁員比例達75%、裁員規模突破6000人等消息,小米內部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應,小米近期實施的是正常的年底人員優化和組織精簡,補償方案為“N+2”以及未休完的法定年假雙倍折算,實際優化人員數量不到整體的10%。有小米內部員工對新黃河記者表示,裁員屬實,此前兩個月就有過要裁員的風聲,補償方式N+2,最快本月底就走人。
網傳脈脈上的小米裁員信息
就在一個多星期前,12月11日的小米新品發布會上,小米創始人雷軍再次提到對標iPhone,并表示:全面對標iPhone是向iPhone學習,將來有機會超越iPhone的開始。然而,面對國內手機市場的低迷現狀以及自身利潤的持續下滑,相比美好的愿景,小米似乎接下來的挑戰更多。
裁員的B面:高昂的開支和下滑的利潤
近年來,互聯網大廠的裁員消息一直不絕于耳,從BAT到字節跳動、美團、小米等。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年初,就有小米將裁員10%的傳聞,其中主要裁員范圍是績效為C的員工,也有B和B+的員工涉及。不過2月15日,小米相關負責人表示,小米創業至今尚未出現過裁員的情況,且有超過4000個的崗位依然在招人。反觀這次的裁員傳聞,小米內部人員的回復似乎少了年初的底氣,在回復多家媒體時都證實了裁員的真實性。
網傳脈脈上的小米裁員信息
目前,小米的經營壓力確實不小。據小米財報,今年三季度,小米總營收704.74億元,同比下滑9.7%;凈虧損(期間虧損)14.76億元,去年同期為盈利7.88億元;經調整后凈利潤為21.17億元,同比下滑59.1%。這是小米上市以來首次連續三個季度營收、凈利潤同比雙下滑。回看今年前三個季度,小米的營收確實與去年差距較大,對比去年各季度利潤下降幅度均超過50%。
小米的海外市場同樣值得關注,今年三季度,小米的境外市場收入為356億元,占總收入的50.5%,為總營收作出超一半貢獻。境外市場中,印度對于小米來說舉足輕重,自2014年小米進入印度市場,一路高歌猛進,但從去年小米在印度市場份額下跌,到今年包括小米在內的多家中國企業在印度市場遭遇資產凍結、扣押等,雖然被查封的賬戶最終被拿回,但影響深遠。小米總裁王翔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坦言,印度市場的競爭一直激烈,地緣政治、疫情以及整體經濟形勢的共同作用導致了印度市場大盤有所低迷,并加劇了競爭態勢。
另一面,小米的開支卻越走越高。財報顯示,研發開支方面,三季度小米研發支出41億元,同比增長25.7%;而在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上,小米三季度投入8.29億元,相比一、二季度的4.25億元、6.11億元再次增長。
財報還顯示,小米第三季度已經在宣傳與推廣、行政等方面減少開支。根據媒體報道,財報會上,小米集團總裁王翔向外界透露,自今年年初開始,“降本增效”便是小米一直在堅持做的事,“為了明年整個業績的提升,我們會持續開展‘降本增效’的工作。”
對標iPhone,小米“豪賭”高端化戰略
今年2月,雷軍在集團戰略會上表達了對高端化戰略的決心,“高端之路是小米成長的必由之路,也是小米發展的生死之戰,會堅定不移地執行高端化戰略。”12月11日小米新品發布會上,雷軍再次表示:"回首過去三年,高端化戰略深刻影響著小米,并深度改變了小米。今天發布的小米13、MIUI14,大家可以看到,一個全新的小米已經開始。”在雷軍看來,2020-2022年,是小米高端戰略的三年探索期,他還表示在最近半年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高端之路如何走?芯片無疑是最關鍵的一步,但縱觀眾多手機品牌,雖然都在發力,卻收效甚微,且小米在這方面的優勢也并不凸顯。2021年底,小米和聯想還因“爭搶”高通芯片首發權,惹得網友大跌眼鏡。
“以技術為本,性價比為綱,做最酷的產品。”對于產品,雷軍曾數次強調小米的三大鐵律。其實,在芯片方面,小米確實也發布了多款自研芯片,特別是在影像、充電等領域。其中影像方面也成為其走向高端的重要棋局,今年5月,小米與德國徠卡相機公司官宣戰略合作,并于7月推出首款合作的小米12S系列機型,價格3999元起。徠卡在相機屆的“高貴”地位確實增進了小米的高端化標簽。
圖源雷軍微博
高端化戰略似乎已經成為小米的破局之棋,這也許正是雷軍總是提及對標iPhone的原因。但也有一位網友曾戲言,價格對標上iPhone,質量呢?在黑貓投訴上,新黃河記者注意到,關于小米的投訴量有47000多條。
另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小米的智能手機業績正在下滑。
智能手機、IoT(物聯網)與生活消費產品、互聯網服務和其他業務是小米的主要收入結構,其中智能手機的營收下滑對小米財務數據的影響突出。小米財報顯示,今年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機業務總營收為425億元,同比下滑11.1%,但環比增長0.6%;全球出貨量為4020萬臺,去年同期為4390萬臺,同比下滑8.4%,環比增長2.8%。此外,ASP(平均售價)為1058元,同比下降2.9%;智能手機毛利率從12.8%下降到8.9%。今年三季度IoT與生活消費產品、互聯網服務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年初的那場戰略會上,雷軍還提出目標:小米手機和體驗要全面對標iPhone,3年內拿下國產高端手機市場份額第一。今年已經臨近收尾,從財報的數據看,小米的成績并不理想。
手機江湖低迷,下一步押寶造車?
手機市場的低迷狀態依然在持續。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數據報告,今年前9月,中國市場手機總體出貨量累計1.96億部,同比下降21.1%,其中,5G手機出貨量1.53億部,同比下降16.4%,占同期手機出貨量的78.2%。手機新機型數量也在下降。前9月,上市新機型累計305款,同比下降13.8%;其中5G手機156款,同比下降9.3%,占同期手機上市新機型數量的51.1%。
不難看出,消費者對于新機型的消費熱情并不高。減輕庫存壓力,拓展手機以外的業務領域成為大部分手機企業的選擇,也似乎是證明自身實力的手段,小米也不例外。從引以為傲的小米生態鏈帝國,到為造車造勢、發布人形仿生機器人“鐵大”,小米不斷放出信號。特別是在造車方面,小米表現出篤定的信心。
2021年3月,小米就對外宣布正式進入造車領域,雷軍也表示,“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創業項目。我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聲譽,親自帶隊,為小米汽車而戰”。
圖源雷軍微博
目標也早已立下,小米首款車將在2024年上半年下線并實現量產。根據公開信息,小米在自動駕駛領域第一期就投入33億元研發費用,僅僅自動駕駛自研的團隊規模已超過500人。據中國企業家報道,小米汽車已經敲定了兩家動力電池供應商,分別是寧德時代和比亞迪旗下弗迪電池。
不過,高昂的投入與目標的差距時常在社交平臺上引發討論。11月23日,在小米財報電話會議中,小米總裁王翔表示,對于2024年的量產目標,公司進展非常順利。目前小米在造車上投資的效率和規模對于集團不會構成重大影響。目前,小米汽車研發團隊已經超過1800人。同時,自造車消息公布以來,小米在汽車產業鏈上的投資動作頻頻,在多個零部件領域展開布局。但另一個層面,造車資質與造車進度也曾多次引發外界疑問。
兩年前,小米十周年的演講中,雷軍也再次提到創辦小米的初衷:做全球最好的手機,只賣一半的價錢,讓每個人都能買得起。接下來的幾步棋中,雷軍是否會繼續延續這樣的初心?
新黃河記者:李運恒
編輯:韓璐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