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大量新冠感染者選擇居家康復,藥品、抗原試劑等醫療物資需求激增,用藥常識、康復知識、心理關照等也成為市民普遍關切的問題。北京團市委、北京市志愿服務聯合會第一時間發布“同心抗疫 鄰里守望”志愿服務倡議書,以社會化動員的方式,倡議全市各級各類志愿服務組織和廣大志愿者積極投入到疫情防控志愿服務中來,以點帶面、逐層深入,推進“同心抗疫 鄰里守望”志愿服務活動,用志愿服務的愛心善意架起社區鄰里互助網。“醫藥物資共享平臺”、“共享藥箱”、“陽光互助群”、“鄰里互助幫幫團”……在無數個社區,一段段暖心的對話、一盒盒無私共享的藥品、一個個暖心的鄰里互助故事,將一句“遠親不如近鄰”演繹得淋漓盡致。
動員社會志愿力量
架起愛心互助網
日前,北京團市委、北京市志愿服務聯合會發布“同心抗疫 鄰里守望”志愿服務倡議書,倡議全市各級各類志愿服務組織和廣大志愿者圍繞共享資源、互幫互助、共享健康等關鍵內容,搭建“醫藥物資共享平臺”,幫助鄰居解決“急難愁盼”等等。一時間,東城、西城、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等區充分發揮志愿服務基礎好、鄰里互助氛圍濃厚的優勢,一件件、一樁樁點對點、群對群、隊與隊匯集鄰里互助志愿服務的故事不斷發生。
同時,充分發揮志愿服務聯合會優勢,構建“網上網下”宣傳倡導網絡。網下,面向全市志愿服務組織、優秀志愿者廣泛進行宣傳,號召志愿者帶頭參與鄰里互助志愿服務;網上,充分運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平臺,通過“青春北京”“志愿北京”“北京青年”等公眾號平臺向不同受眾群體推發鄰里互助的暖心故事,并通過各主流媒體對典型事例持續進行深度報道,“冬日里的溫暖瞬間”“有一種溫度 叫鄰里守望”“免費送藥讓微信群里很暖”等感人故事不斷積聚和放大社會正能量。
各區積極響應
暖心相助持續放大
在團市委的號召下,全市各團區委、區志聯結合各區疫情防控實際,主動搭建和支持鄰里互助平臺,讓暖心相助的志愿力量得到持續放大。
東城區率先向全區發出“溫暖是良藥,互助抵萬金”的倡議,15個街道的46個社區自發搭建“醫藥物資共享平臺”,發出“鄰里互助 藥品共享”行動號召。活躍在東城各個社區的“小院議事廳”也搬到了線上。“各位家里邊兒藥夠嗎?”“誰需要?我有富余的抗原!”“急需兩粒布洛芬,哪位有貨?”“我有,馬上到。”“我有泰諾,也可退燒。”微信群里,一句句關切的詢問、交流,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幫了大忙。
一座座樓門院內,由“小院議事廳”演變為“樓門院議事會”,社區干部、志愿者們穿針引線,承擔起本樓門院的資源統籌。線上一聲招呼,鄰居們紛紛響應——“誰不遇到點兒急事兒?咱能幫就幫!”小小一支溫度計、一顆布洛芬,足以抵御焦慮,讓人安心。
西城區在所轄15個街道的各個社區開展“西城好鄰居,我’藥’守護您”志愿行動,共享藥箱、無接觸易物、社區助老、送藥上門等志愿活動緩解了老街坊間的燃眉之急,并探索形成“樓門自治+志愿服務”的工作機制。
德外大街東社區的居民于春玲和鄰居們這段時間經常幫社工們分裝、發放愛心防疫包,還會順手幫物業做好樓門消殺工作。在德勝街道裕中西里社區,黨員志愿者仇云華與物業工作人員們一起在樓門群和朋友圈里進行物資采購接龍,為不方便出門的老人提供代采購和上門配送服務。
西四北三條社區在愛心傳遞過程中,還充分調動黨員、樓門院長、居民志愿者等骨干力量,居民自發組織設立了“共享藥箱”。已經康復的居民主動把家里剩余的感冒藥、退燒藥投放進共享藥箱,居民有急需的可以來領藥品;有富余藥品的居民主動把藥品送給沒藥的居民,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
朝陽區43個街道、地區均開展了鄰里守望志愿服務活動,鄰里“陌生人”成為了“患難之交”,一個個互助群、志愿團、照料組成為居民們同心抗疫的有力支撐。
三間房地區定西南里社區招募志愿者成立了“福寶家陽光互助群”。一位84歲感染新冠的獨居老人的求助信息引起了鄰居們的關注。鄰居們爭相送藥,有人主動提出為老人送抗原,還有人關注老人的病程進展。
除了為鄰居們提供備用的藥品,雙井街道和平村一社區的一位產婦和新生兒讓朝陽群眾紛紛支招。冰箱里的凍品搖身一變成了寶寶的冷敷貼。大家的群策群力讓因為孩子發燒三天而崩潰落淚的新手媽媽感動不已。
定西南里社區建立了每一個居住院落小區的“陽光互助群”為大家加油打氣。群里有物業以及社區工作人員、轄區藥店工作人員、附近蔬果店老板、具備一定醫學知識的志愿者、心理咨詢師等,為居民居家康復期間身心健康做好后勤保障服務。另外,群內還會邀請一些已經康復的居民朋友,分享康復階段的注意事項,幫助大家緩解焦慮情緒,以更加積極從容的心態面對病毒侵襲。
豐臺區在全區各社區村發起“鄰里互助,雪中送炭”行動,建立起“居民互助+社區+專業服務志愿者”三軸聯動機制,搭建“醫藥物資共享平臺”,建立起特殊困難人員臺賬,推出就醫陪診志愿服務項目,發起“云陪伴·共戰疫”“疫路相伴,用心傾聽”等線上行動,由182名危重癥專科、兒科專科、婦幼專科等骨干醫護志愿者組成的儲備庫隨時為居民服務。
“我的風濕藥用完了,現在疫情嚴重我獨自隔離在家不敢出門開藥,社區能不能幫幫我呀?”家住東高地甲3棟的付阿姨給社區打來了求助電話。今年60歲的付阿姨患有較為嚴重的風濕病,需要長期服藥,隔離期間付阿姨的藥品即將用完,急需采購。社區得知這一情況后,立即聯系社區網格志愿者到社區保健站為付阿姨代開藥品。
面對孕產婦及普通人群可能出現的發燒、咽痛、咳嗽等癥狀,除了積極用藥,在和義街道不少居民志愿者積極在群里科普分享一些防護知識。其中,既有婦產醫院醫生在居民群里指導孕產婦如何做好日常產檢及注意事項,又有居民志愿者在群里分享一些緩解患病癥狀的小妙招,還有居民在群里及時共享求醫問藥信息,幫助鄰里解決購藥難題。
此外,海淀區、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大興區、昌平區、延慶區、順義區、平谷區、密云區等也紛紛行動起來,老街坊“就地轉化”成為志愿服務的“熱心腸”,社區骨干志愿者投入生活配送等關鍵環節,中國好鄰居的故事感動和幫助著每一個家庭。
志愿者牽線搭橋
愛心不斷接力延續
在鄰里互助志愿服務中,志愿者們依托原有的“志愿服務群”“社區群”,直接轉化為鄰里互助的“幫幫群”,很多居民在被幫助后,都主動加入到了志愿服務中。
鏈家志愿服務隊總隊一直是社區疫情防控的骨干力量,在海淀、順義、大興、朝陽有大量的鏈家志愿者奔走于各大藥房、醫院,他們通過社區群匯總居民需求,幫助患者和出行不便的居民購買藥品。
海淀區石油大院志愿家庭服務隊依托團隊中家庭志愿者中的專業力量,組建由醫務人員、心理咨詢等相關專業的家長志愿者組成的“鄰里互助幫幫團”和“鄰里互助健康咨詢線上志愿服務微信群”,志愿者為居民提供在線指導,并積極開展共享藥物、送醫送藥等相關服務。
西四北條三社區發揮黨員、樓門院長、居民志愿者等骨干力量先鋒模范作用和貼近居民優勢,在群組聯系中,化身“防疫知識宣傳員”“心理健康輔導員”“緊急求助配送員”,凝聚起彼此溫暖的強大力量。志愿善舉成為最暖心的回饋。
石景山區的103支青年志愿者隊伍活躍在每個社區中,開展關愛幫扶志愿服務。團區委還組織100名高校志愿者為抗疫一線醫務人員、民生保供人員子女提供線上學業輔導。96名志愿者支援全區24個養老服務機構,對高齡老人、殘障人士等開展針對性幫扶工作。
很多居民因為前期得到鄰居們的幫助,為了回饋大家,有的把家里富余的防疫物資都整理出來,在群里直接“曬”出藥品清單;有的因為幫助過一次他人就持續地當起了藥品配送志愿者,變成了“善送人”;有的退燒后,注冊為騎手,為更多家庭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互助藥箱、接力送藥、育嬰指導、快遞配送,樓宇內、小區中居民們擰成一股繩,成為同心抗疫、鄰里守望的志愿參與者。
志愿者變身快遞小哥
支援快遞轉運一線
為補充快遞運力、緩解末端配送壓力,近日,大興區面向社會發布倡議,同時針對前期在“大興志愿者”小程序中登記有意愿參與物資轉運或自有電動車、摩托車、私家車的志愿者定向發送短信,發動志愿者在確保自身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就近就便參與快遞分揀、配送等志愿服務。
早上8點,志愿者陳美玲走出家門,來到京東快遞泰中營業部,認真學習分揀流程。滿載快遞的貨車一卸貨,陳美玲就加入了分揀的行列,“21號樓在這堆,39號樓在這邊。這家一共5個包裹,還少4個才能配送……”她一邊仔細分揀,一邊小聲念叨著。分揀完成后,又將快遞裝車配送至居民家門口。陳美玲是歡迎回家志愿服務隊的一名志愿者,這次看到倡議書,她和兩名志愿者第一時間報名參加。“快遞小哥可太不容易了,每天幾百個快遞,分揀配送都要仔細核對,送錯了再去找,耽誤時間。這幾天趕上降溫,戴手套干活不方便,不戴手套又冷,給我們仨愁壞了!”陳美玲感嘆道。
與此同時,志愿者張家瑞與負責融匯社區配送的順豐快遞員碰面,接收快遞并核對數量,按樓門分揀分類后,和其他志愿者分別無接觸配送至居民家門口。“您好,您的快遞放在門口了,一會兒記得取走!”這是他們每天重復最多的一句話。張家瑞是天宮院澤眾志愿服務隊的一名志愿者,疫情期間,他曾變身“大白”支援核酸采樣、信息登記等工作。如今,隨著疫情防控政策調整,他再次變身“快遞小哥”,將快遞送到社區居民家中,上崗短短兩天時間,累計配送大大小小快遞700多件。“我們一共四個人,都住在融匯,對這片樓棟的分布都很熟悉。隊長就讓我們負責送件上門,這樣可以節約快遞員的時間,提高配送效率。”張家瑞介紹道。
從“志愿藍”到“快遞小哥”,大興志愿者再次轉變角色,馳援快遞轉運一線,將愛和溫暖傳遞到千家萬戶,為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貢獻志愿力量。
志愿故事
資深志愿者張娜:“鄰里互助幫幫團”是這樣誕生的
“遠親不如近鄰。這兩天我愛人和孩子突然一起發燒,因為沒有儲備藥,我慌亂中在社區群里發了求助,沒想到第一時間社區志愿者就把家里富余的藥品送給我們,解了燃眉之急。”在幫助了無數人后,已經做了8年志愿服務的海淀區學院路街道石油大院志愿家庭服務隊隊長張娜,前幾天也當了一回被服務的對象。
2014年,張娜在網上無意間看到一些團隊招募志愿者,熱心腸的她立即報名,自此開始了自己的志愿服務生涯。去農民工子弟學校慰問,做平安地鐵的志愿者……一次又一次的志愿活動,讓張娜認識了很多伙伴。同時,也有很多人找到張娜,希望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這讓張娜覺得,她不光自己要做志愿者,還要讓自己的孩子甚至更多的家庭都參與到志愿服務中來。
2017年3月5日,張娜帶動社區里的七組家庭,在北京市志愿服務聯合會的支持下,共同成立了石油大院志愿家庭服務隊。在路口維護交通秩序、在火車站幫助老幼病殘乘客、在廣場上提醒大家不要亂扔煙頭、在高考考點外為家長送水和板凳……5年來,300多場活動、16000多個服務工時,他們就這樣“大手拉著小手”,讓志愿服務從社區走向了全市。
“我們有自己的公眾號,每次活動結束后都會發公眾號,大家也會發朋友圈,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就有越來越多的家庭加入了進來。”張娜告訴北青報記者,到現在他們的志愿服務隊已經有400多組家庭、1000多人。“我們服務隊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但也有特殊情況,比如疫情期間就不讓小孩子參加,都是家長志愿者去配合社區做些志愿工作。”張娜說。
前段時間,在得知愛人和孩子都發燒后,人在外地的張娜慌亂中在社區群里發了求助,很快就有志愿者把自家的藥給張娜家送去了一些。“我一方面是擔心家人,另一方面也覺得可能很多家庭都有這種需求,這種時候也正是需要我們志愿服務隊的時候。”想到這里,張娜立即買了機票回到北京。在確認愛人和孩子已經轉陰、自己也沒有被感染后,張娜立刻在志愿群里發布了“鄰里互助幫幫團”的志愿服務活動消息。
“我們招募醫務工作者、心理咨詢師、送藥的志愿者、有藥品渠道的志愿者,把大家都拉到一個群里,跟社區也進行了對接。這樣一來,社區如果收到居民有缺藥、問診的需求,都可以發給我們,由我們來提供志愿服務。”張娜說,在石油大院里,還有很多需要幫助的空巢老人,她已經跟社區黨委書記進行了溝通,“如果老人們有什么需要,都可以直接來找我們志愿服務隊幫忙”。
接到需求發到群里,有人提供藥品后,由專人負責將藥送給有需求的人……12月16日“鄰里互助幫幫團”組建后,截至目前已經為十幾家居民送去了所需的藥品。張娜和她的伙伴們用善舉溫暖了居民,也照亮了城市。
《北京青年報》12月21日相關報道版面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葉婉
編輯/譚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