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9月1日報道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8月30日刊發記者朱迪絲·德豪爾赫的報道稱,研究發現,部分德國野豬因核武器試驗而具有放射性。報道摘編如下:
科學家指出,野豬肉中保存著20世紀中葉落在北半球的放射性沉降物產生的銫。野豬極易受到銫污染。同樣地,德國和奧地利的野豬也受到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的影響。
野豬在德國和奧地利的森林中漫步,已成為當地一景。野豬外形健碩,肉質鮮美,被視為珍饈美饌。然而,部分野豬體內的放射性銫含量已經達到食用起來不安全的水平。
過去,科學家普遍認為,這種污染主要是由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造成的。但8月30日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了一個更重要的因素:蘇聯、美國和英國在二戰結束后和冷戰期間進行的多次核試驗所產生的放射性沉降物,如今這些放射性沉降物遍布整個北半球。
野豬特別容易受到銫的污染,因為它們在覓食時會以儲存輻射物質的真菌和松露為食。隨著時間推移,大多數野生動物體內的銫-137(主要由切爾諾貝利核災難產生)已經減少,但野豬體內的放射性水平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野豬肉的放射性物質含量仍然超過法定限制水平,這種情況在部分地方導致狩獵量減少,進而造成野豬數量過多。
維也納工業大學的研究員格奧爾格·施泰因豪澤及其團隊就放射性銫含量為何沒有發生預期的變化展開了研究。科學家與獵人展開合作,從德國南部各地采集野豬肉,然后用伽馬探測器測量樣本中的銫-137含量。
為了確定放射性物質的來源,研究小組利用先進的質譜儀比較了銫-135和銫-137的含量。以前的研究表明,這一比率可以清楚地表明來源:比率高則表明來源于核武器爆炸,比率低則表明是核反應堆。
研究小組發現,48個肉類樣本中有88%超過了德國對食品中放射性銫含量的規定限值。針對含量超標的樣本,研究人員計算了銫-135與銫-137的比率,發現核武器試驗造成的污染占到10%至68%。在一些樣本中,來自核武器的銫含量超過了規定限值。
施泰因豪澤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的研究表明,即使核武器試驗早已被人們遺忘,但環境中的放射性銫并不會‘消失’。這一‘遺產’的影響還很深遠。”20世紀中期進行的原子彈試驗多達數千次。他強調說:“在某些情況下,即使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沒有發生,這些野豬肉的銫含量也會因為核武器的后果而超過規定的限量。”
不過,他還認為,這不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他說:“因為當局正在非常謹慎地控制放射性銫含量。消費者吃到的肉的銫含量都不會超標。”此外,還有一個獵人都知道的季節性影響:冬季地面上食物稀少,野豬只得挖掘松露吃,因此核污染總是在冬季顯著增加。(編譯/劉麗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