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眨眼、搖頭、聳肩,真的只是活潑嗎?

導讀原標題:孩子眨眼、搖頭、聳肩,真的只是活潑嗎?如果孩子出現眨眼、搖頭、聳肩等表現,干萬不要認為他只是活潑而已,很有可能是抽動障礙!...

原標題:孩子眨眼、搖頭、聳肩,真的只是活潑嗎?

如果孩子出現眨眼、搖頭、聳肩等表現,干萬不要認為他只是活潑而已,很有可能是抽動障礙!據統計,我國抽動障礙的發病率近10年來增加了6倍,每10名兒童中就有1名患有抽動障礙。

問:什么是抽動障礙?孩子出現哪些“小動作”家長要警惕抽動障礙的可能呢?

抽動障礙就是大家常說的抽動癥,它是起病于兒童和青少年時期,以抽動癥狀為主要表現的神經發育障礙疾病。抽動癥狀包括運動抽動和發聲抽動,表現形式多種多樣。

運動抽動,即頭、頸、肩、軀干和四肢多個部位的肌肉出現收縮運動,表現為頻繁眨眼、經常搖頭或擠眉弄眼,以及踢腿、甩手動作,甚至腹肌抽動、全身抽動等。

發聲抽動,即發生抽動時鼻部、口腔、咽喉部的肌肉收縮運動,由通過鼻腔、口腔或咽喉部的氣流引起異常發聲,表現為吸鼻聲、清嗓子聲及干咳聲等,甚至是說臟話或發出一些怪異的如同動物的叫聲。

抽動障礙的癥狀起伏波動,反復出現,一個癥狀出現后很可能過一段時間就會消失,進而出現新癥狀,也可在之前癥狀的基礎上疊加新癥狀。

抽動障礙的表現形式多樣,還會伴有其他疾病,一半以上的抽動障礙患兒伴有一種或一種以上其他疾病,如多動癥、強迫癥、焦慮癥、抑郁癥,有的還可出現學習困難、睡眠障礙等。

問:引起抽動障礙的原因是什么?

目前醫學界尚未明確抽動障礙的病因和發病機制,推測可能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心理因素、生物因素等相關,是在神經發育過程中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具體情況到目前為止還不甚明確。

問:如果孩子有抽動障礙的傾向應該怎么辦?要去哪個科室就診呢?

“孩子小動作多”應被視為一種反常行為,要警惕抽動障礙的可能。此時,建議家長及時帶孩子到醫院就診,在綜合性醫院可以去兒科就診,在兒童專科醫院可以去兒童神經科、兒保科、發育行為科、精神心理科就診。

問:抽動障礙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危害?

抽動障礙會給孩子帶來功能損害,影響學習、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等。對于學齡期抽動障礙患兒,如果在學校里頻繁發生抽動,甚至在上課時發出一些怪異的聲音,不僅會影響自己和其他同學聽課,還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心理負擔。

同時,抽動障礙患兒往往注意力不夠集中,上課無法認真聽講,這樣會影響學習成績,導致學習困難。另外,抽動障礙患兒會擔心在同學或老師面前出現抽動表現,這會讓他產生自卑感、病恥感,不愿意和同學交往,引發社交障礙。

抽動障礙的一些表現與多動癥比較像,這兩者有什么區別嗎?

抽動和多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抽動障礙和多動癥是兩種不同疾病。剛才我們已經介紹了典型的抽動癥狀,如運動抽動和發聲抽動。對于多動癥,通常表現為行為異常,孩子往往特別好動,坐不住,上躥下跳,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專心地做某一件事情。另外,這種孩子往往比較任性,愛發脾氣,不守規矩,自控能力比較差。

雖然說抽動障礙和多動癥是兩種不同疾病,但兩者可以在同一個患兒身上存在,臨床上抽動障礙患兒中一半以上患有多動癥,這種情況需要引起臨床醫生的關注。

問:什么才是治療抽動障礙的良方?

對于抽動癥狀比較輕、病程比較短的孩子,往往需要進行心理疏導和家庭指導,不需要進行藥物治療,此時可以等待觀察。

如果抽動癥狀比較重,病情表現比較明顯,已經影響了孩子的學習、生活甚至社會交往,此時就需要在做好心理疏導、家庭指導的基礎上進行藥物治療。

醫生會根據抽動障礙患兒的不同病情,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使患兒的病情得到控制。在抽動障礙的治療過程中需要家庭的配合,只有醫務人員和家長一起努力,才能給予孩子全方位的治療和照料。

問:如果孩子出現抽動障礙,家長應該如何處理呢?

對于病情比較輕、病程比較短的抽動障礙患兒,家長可以對其進行觀察,主要是看抽動障礙是否影響孩子的學習、生活及社交行為。作為家長,首先要對抽動障礙建立正確的認識,能夠正確面對抽動障礙。抽動是疾病的癥狀而不是孩子調皮搗蛋,疾病本身是可以治療的。在此基礎上,家長要有放松的心態,很多家長會非常焦慮,這會給孩子的后續治療帶來不利影響。抽動障礙既不是遺傳性疾病,也不是傳染性疾病,對智力沒有特殊影響,只要配合醫生進行規范治療,孩子的病情就能得到控制。

在此特別提醒家長,不要過度提醒孩子他的抽動癥狀,無論是運動抽動還是發聲抽動,家長說得越多,孩子壓力越大,癥狀反而可能變得越嚴重。對于孩子的抽動癥狀,有時候家長甚至可以視而不見,應該給孩子多一些陪伴,多一些關愛,進行正向引導,而非打罵體罰,有時候嚴厲管教往往適得其反。當然,引導需要適當,也不要過于嬌慣。

抽動障礙患兒需要接受教育,如果孩子病情比較重,家長需要和學校的老師做好溝通,讓老師清楚了解孩子的一系列行為是由于疾病導致的,并非調皮搗蛋。對于學齡期的抽動障礙患兒,如果能夠獲得老師的理解,將會有助于孩子的后續治療。除了老師,同學的理解也很重要,老師和家長應該共同努力,消除同學對于孩子的歧視。

在日常生活中,對于抽動障礙患兒,家長要避免他接觸一些不良刺激,如電子游戲、血腥的槍戰片及緊張的恐怖片等。在飲食上,要讓孩子少吃刺激性食物,飲食要清淡一些,不要吃太咸,也不要吃太甜;少吃巧克力等零食,避免飲用含有咖啡因的飲料,上述建議有利于疾病恢復。

問:抽動障礙的預后如何呢?

在臨床上,抽動障礙與神經發育相關,預后相對良好,一半以上的孩子在青春期或在成年后可以達到臨床治愈,癥狀得到控制,可以正常地學習、生活和工作。還有30%~40%的孩子到成年后依然存在抽動癥狀,甚至還有一些其他疾病的表現,但是程度比較輕,對學習和工作影響不大,可以不進行治療。

來源: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院士開講:全民健康課》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