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靈石
最近,一部特殊的廣播劇《微水浮塵》在喜馬拉雅等多個音頻平臺上線。這部廣播劇改編自作家靈石的同名長篇小說。近70位網絡主播分別為這部廣播劇里的70多個角色配音。從聯系作者靈石獲得授權到精心錄制后上線,前后歷時三個月時間。
“配音的核心是共情,技巧只是輔助。我們基本上是通讀全文,對自己所要塑造的角色形象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后才配音的。”參與錄制這部廣播劇的組織者蘇力達(網名)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這真是一場盛宴——我們大家向純文學致敬!”
劇組里80%人都有其他職業
因熱愛聚到一起兼職網絡配音
據了解,長篇小說《微水浮塵》于2022年由長江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小說描寫一個叫蘇溪的小鎮上一個普通家庭養育的七個男孩的成長和命運。目前,《微水浮塵》小說電視劇版權已完成轉讓,現已正式進入劇本改編階段。
著名文學評論家賀紹俊稱這是一部“有情有義”的小說,并且高度贊美其中的“大哥”形象。
對于這樣一部贊譽度很高的作品,想要錄制成廣播劇,其中的難度和壓力是很大的。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微水浮塵》廣播劇組里,80%的錄制者都有其他職業,他們有的在做電商、美工、房產、金融,還有一些是專業的電臺主持人。因為熱愛所以聚到一起兼職做網絡廣播劇配音。
“雖然這本書全文只有30多萬字,錄制成廣播劇后總時長20多個小時,但這背后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我們劇組80多人,其中近70人一對一地參與了角色配音。歷經了3個多月的制作周期才將這部大型多人有聲劇錄制完成。”蘇力達稱,專輯更新完畢的時候,劇組很多人都去大結局的音頻下面進行了留言,表達了對劇中人物的不舍,對作品的眷戀。
參與角色配音的網友“小荷有聲”在音頻留言區這樣寫道:“那個年代的生活是什么樣的,親情、友情、愛情又是什么樣的?人生,有相遇,有錯過,命運有時就是會和你開玩笑,希望大家細細感受一下作者花費數年精心打造的這本書,也希望大家喜歡我們將近70位主播用心演繹的這部作品。”
核心是共情,技巧只是輔助
根據人物角色形象處理聲線
對于這部劇背后的配音工作,蘇力達坦言稱:“配音的核心是共情,技巧只是輔助。首先得要通讀全文,如果時間不允許,最起碼也得看個百來章,要對自己所塑造的角色形象有個比較深入的了解,如人物的年齡、高矮胖瘦、性格的忠正奸邪等等。這些比較清晰的人物角色形象印刻在演播者的腦海里,才能通過聲音的處理讓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式地呈現到聽眾的耳中。”
在蘇力達看來,當演播者真正與劇中人物產生共情了,即便不對聲音做任何處理也是能很好地感染到聽眾。“當然用到一些技巧的加入能讓聽眾更加入戲,比如人物胖瘦關系,我們在聲音的處理中胖子聲線會處理得寬厚一些,而瘦子的聲線會細窄一些;還有性格的忠奸也會在聲線上有類似的體現,改變發聲位置靠前或者靠后,氣息控制的穩定與松散都會讓聽眾感受到更加具體的人物形象。”蘇力達稱,整部劇全程都會有配音導演、統籌、審聽老師對演播者的錄音進行審核糾正,有時候一句話配音不準確要返音六七遍才算錄制好。
就這樣,廣播劇《微水浮塵》上線后,得到了好多網友的喜愛。網友“昨日黃花飄零”留言說:“聽聽片花就很精彩的樣子,果斷收藏追劇,喜歡這些性格鮮明的角色。”網友“白羊華”聽出了“年代記憶,平凡中帶著憂傷,對命運的無奈與抗爭,對愛情的懵懂與追求,頂天男兒責任擔當,兄弟情義,無助彷徨,時代變遷,人如浮塵微水飄蕩。”
網友“Semi小米”除了感慨“旁白好棒,各位主播也相當優秀,一部好作品,凝聚了大家的心血”,還慨嘆這部作品“不同于爽文”,這是一部“有血有肉”的作品。
作者說
“后浪”的肯定給了自己極大鼓勵
廣播劇《微水浮塵》在網絡上引發如此熱烈的反響,是原著作者靈石始料未及的——“藝術有兩條路:小路娛人耳目,大路震撼人心!”他說:“我希望自己走在大路上,正好,我熟悉的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那個基本涵蓋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官員等各階層的工礦小鎮生活,唯一地滿足了我想集大成地真實揭示平民命運的創作野心。”
靈石認為現代生活幾乎完全獨立化、碎片化了,作家簡直無法設計一種在時間、空間、人物、事件上有一種緊密生活聯系的故事,想文學性地表達一種人與人彼此高度相關的生命狀態,在現代社會背景下已經變得非常困難。
對此,靈石稱,是當下“后浪”的肯定給了他寫“不合時宜”的作品極大的鼓勵。“這部作品寫得怎樣我自己沒法評價,我只知道自己是用心寫就。在出版之后,也得到了文學評論界的一些鼓勵。這說明入心的作品終會入心,讀者分代際也不分代際。”
許多人問《微水浮塵》想表達什么,靈石坦陳自己回答不了這個問題。他說:“一部長篇小說不是一部學術論文,文學承載的東西是復雜多面的,經常是朦朧的、不明確的,甚至是矛盾的。以我個人的創作體會,我甚至不認為一部優秀的小說是作家深思熟慮的結果。”在他看來,作家在寫作過程中有一種類似“螞蟻修路、蜜蜂筑巢、蜘蛛編網”式的本能的自覺,這就是所謂的靈感。“靈感這種東西經常背離作家平常的思考和經驗,有時候讓作家自己都吃驚,它常常處在一種無法預料和控制的狀態,我想這恐怕就是文學的特殊之處,也正是文學的魅力所在。” 文/本報記者 張恩杰 統籌/劉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