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網站近日刊發題為《第二次冷戰的第一場全球峰會》的文章,作者是吉迪恩·拉赫曼。全文摘編如下:
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日前在位于雅加達的總統府接受采訪時說:“我們拒絕成為新冷戰中的一枚棋子。”這位以和解風格著稱的領導人出人意料地發出了這一強硬訊息。
2019年5月21日,印度尼西亞現任總統佐科·維多多(左)在雅加達參加活動。(新華社發)
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七次峰會即將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給人的感覺是,這是第二次冷戰的第一場全球峰會。這將是自今年2月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的首場二十國集團峰會。
佐科自2014年以來一直擔任世界第四人口大國的總統。他在二十國集團峰會上的主要目標是鼓勵對話,“我們非常擔心大國之間日益升級的緊張關系”。
印尼試圖在一場新出現的超級大國沖突中保持中立,是在回歸一個老傳統。在第一次冷戰期間的1955年萬隆會議上,印尼在為不結盟運動奠基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印尼與其他許多將在巴厘島參加會議的非西方國家的潛在本能一樣——駕馭超級大國間的緊張局勢,避免加入其中任何一個陣營。
峰會前的許多閑談都集中在普京和拜登坐在同一個會議室中這一話題上。但佐科說,上周與普京的一次對話給他留下的強烈感覺是,這位俄羅斯領導人不會出席巴厘島峰會。
對印度尼西亞和其他東南亞國家來說,風險也很高。得益于該地區數十年的和平與繁榮——以穩定的安全環境和中國經濟強勁增長為基礎,它們也獲得了繁榮發展。這個公式對印尼來說仍然有效,預計印尼今年增長率將超過5%。
對地緣政治繼續保持穩定(使經濟有可能實現增長)的渴望也影響了佐科對烏克蘭戰爭的態度。作為二十國集團輪值主席,他分別訪問了基輔和莫斯科。但是,印尼人對待烏克蘭戰爭不像西方領導人那樣全身心投入、時時刻刻關注。佐科的注意力主要是在這場戰爭對經濟的二階效應及其對推高全球糧食價格的影響上。
作為領導人,佐科與最近再次當選巴西總統的盧拉有一些相似之處。二人都出身卑微,都以自己與普通人的關系而自豪。二人都希望與美國保持良好關系,同時,植根于他們自己國家的歷史,都對美國動機保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懷疑。
在地緣政治方面,印尼在某種程度上仍是一個沉睡的巨人。盡管這個國家幅員遼闊(橫跨4個時區),但佐科并未顯露出讓印尼成為超級大國——或者東南亞地區霸主——的意圖。相反,他更愿意強調他的國家對東盟的承諾。
在一個強人政治和咄咄逼人的民族主義盛行時代,這位印尼領導人的謙遜和多邊主義是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變化。(編譯/裘芳)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