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起來,我麾下有岳飛、韓世忠這樣的忠臣良將,有秦檜、張浚這樣的‘知名’宰相,有辛棄疾、陸游這樣的文學巨匠,也有李清照、柔福帝姬這樣的女性角色。我還跟金兀術、完顏亮交過手……”這是央視《百家講壇》首位80后主講人唐博替宋高宗訴說的他的時代。
宋高宗時代最不缺的就是大人物,還有他們的精彩故事。唐博新作《宋高宗時代的大人物》近日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這本書里,宋高宗當起配角,大人物們輪番當主角,皇后、養子、文官、武將、詞人、敵國首領等有代表性人物的故事一一登場。
唐博,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博士、著名歷史學家戴逸關門弟子。他以《宋史》《金史》《續資治通鑒》《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大量傳世文獻為依托,對宋代歷史進行爬梳和解讀,通過生動、接地氣的故事再現歷史,把枯燥的文本變得可讀易懂,讓歷史深入淺出、融會貫通。《宋高宗時代的大人物》一書描述了宋高宗時代官場、戰場、情場里的16個大人物的故事,穿插以宋代制度、典故、詩詞,進而以個人命運關照時代,勾畫出一幅宋高宗時代與眾不同的社會畫卷。書中的大人物有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符號的岳飛,有“女文青”的巔峰李清照,有兩宋留存詞作最多的辛棄疾,有歷史上唯一的金婚皇后,有皇帝身邊的“減震器”秦檜,有質問秦檜“莫須有”何以服天下的韓世忠,有一度把趙構追到海上的金兀術……在這本書里,能深入人心的歷史,往往都是通過個體生命展現出來的。在書中作者唐博從人性和人心出發,觀照歷史人物做出的命運抉擇、進退取舍、掙扎彷徨,以輕松好讀的故事寫法,還原歷史背后的豐富細節,以鮮活的語言節奏帶出敘事的情感溫度,讓歷史人物變得可觸、可感,讓一個個名字變得豐滿。
新作出版之際,唐博接受媒體采訪,他說:“我不寫皇帝,只寫‘臣民’,因為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他們的時代,都是臣民比皇帝更優秀的時代,都是能夠涌現出大人物的時代。”
想寫“宋代三部曲”寫臣民比皇帝更優秀的時代
山西晚報:在這本《宋高宗時代的大人物》之前,您的《宋仁宗時代的大人物》也很受歡迎,您為什么選擇了這樣的書寫角度?
唐博:近年來,“宋史熱”成了歷史類出版的現象級事件。市面上的宋史讀物,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以皇帝為核心的人物傳記,主要是講皇帝自己,以及皇帝所處的時代,捎帶手把涉及到的政治人物點一點。這是中國人寫史傳統的延續,比如吳鉤老師的《宋仁宗:共治天下》、趙冬梅老師的《大宋之變:10631086》。二是關注具體事件,將其作為切口,講述事件前因后果所涉及的時代圖景,比如郭建龍老師的《汴京之圍》。三是關注社會生活,跳脫政治,只談風月,關注宋人的衣食住行、生活狀態,事實上也在跟今人作對比。比如馬驊老師的《假裝生活在宋朝:京都汴梁等地生活指南》。三種類型各具特色,想要超越都不容易。
我的“大人物”系列就索性換了個寫法。
山西晚報:讓皇帝不再當主角。
唐博:對。首先,皇帝不再是核心,而是背景板。皇帝的故事,只以回憶錄、自述的形式,用第一人稱講出來,既是前言、總綱,又是吸引讀者讀下去的鑰匙。“大人物”的核心,就是大人物本身。換句話說,我不寫皇帝,只寫“臣民”,因為歷史是人民書寫的。
其二,“大人物”范圍很廣泛。不光有政治人物,還有詞人、發明家、工匠,乃至看似“小人物”,實則對政局有很大影響的人物,比如宦官、宮女、公主,等等。不光是宋朝的人物,還有西夏、遼國、金國等對手政權的人物。即便是政治人物里,不光有忠臣良將,也有反叛者、起義軍將領等等。只要影響大,都算大人物,畢竟歷史不只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史。
其三,每個“大人物”,都以詩詞引入,在講到某個名詞、專題時,做點科普介紹,使讀者在與“大人物”們時空對話的同時,領略宋代詩詞的獨特魅力,熟悉宋代的典章制度、歷史典故、社會習俗等等。保不齊,其中的某段闡釋、某篇詩詞,就會出現在某年的高考試題里。畢竟,宋代的文化造詣冠絕歷代。
我有個設想,要寫最有代表性的三個皇帝時期的“大人物”,作為“三部曲”。如今,宋仁宗、宋高宗相繼登場,只有宋理宗還在構思。期盼它早日問世。
山西晚報:為什么是這三個皇帝?他們的代表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唐博:能稱之為“宋代三部曲”,至少應該具備三個特征:一是能夠代表宋朝的形象和定位,二是有足夠的“料”值得寫、值得讀,三是每部都要有足夠的時間跨度和有影響力的人物、事件。比來比去,宋仁宗、宋高宗、宋理宗入選了。他們仨,在宋朝在位時間最長,實際執政時間加起來142年,相當于兩宋320年的40%。
宋仁宗因電視劇《清平樂》而大熱。這個時代,有貍貓換太子的懸案,有北宋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的場面,有各種社會矛盾交織的現狀,有變法圖強的嘗試,有科技發明的創舉。足以成為北宋中葉社會風貌的集中呈現。
宋高宗在電影《滿江紅》里只見于臺詞,而未露真身。這個時代,有岳母刺字的謎團,有兩宋交替、社會動蕩的場面,既有抗金斗爭,又有宮廷內訌,更有作為皇帝的難言之隱,但不管怎樣,宋朝“中興”了,免于死亡。這些足以成為兩宋之際社會風貌的集中呈現。
宋理宗是人們鮮少關注的皇帝。在南宋立國一百年后登臺亮相。他當過權臣的傀儡,隱忍十年之久;他曾積極振作,推行新政,以“端平入洛”創造了南宋疆域的歷史之最;在軍事失利、新政失敗之后,他逐漸躺平,任憑風吹雨打,把南宋帶入了渾渾噩噩的險境。這個時代,見證了南宋衰亡的歷史進程。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時代,都是臣民比皇帝更優秀的時代,都是能夠涌現出大人物的時代。
山西晚報:這樣的時代對當下的觀照是什么?
唐博:三位皇帝的各自時代,呈現了三種截然不同的社會狀態,分別代表了宋朝發展曲線中上升、轉折、下滑的三種態勢。連在一起,便是對一個以文著稱的王朝興盛衰亡問題的探討,無論是對公司的創業和治理,還是對官場、職場、情場,都足以引發深邃思考、引為鏡鑒。
宋高宗趙構更像是一個無助的明白人
山西晚報:《宋高宗時代大人物》這本書里哪位人物是你寫來最有感觸的?
唐博:除了宋高宗趙構之外,一共寫了16個人,著墨最多的、最有感觸的,還是岳飛。
《中興四將圖》中的岳飛,面大而方,廣額疏眉,目圓鼻尖,臉頰豐滿,眉宇間滿是自信,甚至有將軍肚,業內認為這是還原度最高的一幅岳飛畫像。毋庸置疑,岳飛是中華民族的英雄,他的事跡和品質值得后人敬仰,他的治軍理念和作戰方法值得認真總結,就連他的兩首《滿江紅》也值得考證和回味。然而,“中興四將”在抗金斗爭中各有建樹,為什么只有岳飛慘遭冤殺?宋高宗趙構和秦檜,對岳飛究竟持怎樣的看法呢?究竟是誰力主除去岳飛呢?
我們固然應當唾棄趙構自毀長城、秦檜陷害忠良的行為,但身處官僚政治環境里的岳飛,難道就是毫無責任的“完人”嗎?就岳飛本人而言,是什么樣的主客觀原因,導致了他的悲劇性結局。這是我寫作岳飛時一直在思考的。
山西晚報:那您是怎樣解讀的?
唐博:我的理解,理由出自四方面:一是由于皇儲傳承和收編淮西軍等問題的不愉快,使宋高宗對岳飛的信任度下降;二是在宋金對峙態勢基本定型后,受“祖宗之法”影響,宋高宗對軍頭跋扈的恐懼感上升,急于收兵權,重塑“重文輕武”“以文制武”的局面;三是宋高宗推行的土地改革,沖擊了部分軍政高官的既得利益,而這項改革的最初試點,則是岳飛在襄陽推行的,因而岳飛成了既得利益者的眼中釘;四是宋高宗深知自身實力不足以支撐曠日持久的北伐戰爭,急于與金國議和,而岳飛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給議和制造了障礙。
岳飛是忠勇的,直來直去,不拐彎抹角。這樣的人,是可以交心的;這樣的品格,是應當提倡的。然而,在爾虞我詐的官場、職場,這樣的人往往是吃虧的,甚至得罪人的。這大概也是歷史的悖論。
我們尊崇岳飛,紀念岳飛,是要傳承他的高尚德行,學習他的嚴明紀律,仰慕他的英雄精神,這也是他留給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山西晚報:宋高宗在歷史上是一位差評頗多的皇帝,您怎么看待宋高宗?
唐博:宋高宗趙構是個有爭議的皇帝。
論壽命,他能排進中國皇帝的前五名;論實際執政時間,他和乾隆幾乎并駕齊驅。南宋一百五十三年的歷史,他經歷和見證了前六十年。他是南宋諸多政治體制的開山鼻祖。
趙構是有政治污點的。一路逃命、對金求和、冤殺岳飛、重用秦檜,都被世人指摘。尤其是重用秦檜,開啟了南宋權相政治的序幕,對南宋王朝政治生態有著很深的負面影響。
趙構又是有政治建樹的。他的茍活,避免了宋朝在靖康之變后的全面崩潰,在南方重建了趙宋王朝的統治。南宋王朝歷史定位的最突出特征,就是南方的經濟文化完成了對北方的全面超越。因此,今日中國的產業格局,離不開趙構的“貢獻”。
趙構風評不好,但站在他的立場上,似乎情有可原。他經歷過金人的追殺,一度逃到海上;他經歷過禁軍嘩變,一度當了人質;他經歷過喪子之痛,生育能力歸零,只能忍痛割愛,把辛苦保住的江山傳給養子。這些特殊經歷,造就了他的怪誕性格:偏執、自卑、恐懼。
從某種意義上,這壓根就不是開國之君、中興之主該有的形象氣質。
山西晚報:您怎么評價宋高宗這個時代?
唐博:宋高宗時代,分成前十五年和后二十年兩個階段。前十五年,趙構忙著跟金人打仗,直至第二次紹興和議達成,穩住了他的皇位的半壁江山。后二十年,趙構坐享偏安江南的“歲月靜好”,醫治戰爭創傷,恢復經濟成長,政權和財政狀況從“瀕臨崩潰”到“活了過來”,經歷了過山車般的大落大起。
宋高宗時代,正是殘酷的宋金斗爭環境,孕育出一大批軍事將領、愛國文人,事實上沖破了“重文輕武”的祖宗之法束縛,留下了深刻的歷史烙印。即便是敵方,也是高手不斷,你方唱罷我登場。
宋高宗不是昏君,他親手挑選的養子趙眘,是南宋最有政治作為的皇帝,也是帶頭為岳飛平反的皇帝。相比之下,宋高宗趙構更像是一個無助的明白人。雖然心如明鏡,卻深受掣肘,顧慮重重,只能安靜且庸俗,直至退出歷史舞臺。
渴望通過書拋磚引玉與讀者朋友們深入探討
山西晚報:看到《宋高宗時代的大人物》,就會想到年初的電影《滿江紅》,想到岳飛,您怎么看一本書和一部電影對了解一段歷史的作用?
唐博:電影是以聲光電融為一體的方式,動態呈現一個故事、一群人物、一種社會風貌,甚至是還原一段歷史記憶,而書本只是靜態呈現。因此,相對于書本,電影給予的呈現更容易吸引眼球,能給更多的人留下深刻印象。人們因電影而進入歷史、感知歷史、對某段歷史感興趣。這是電影為歷史學的科普做出的貢獻。簡而言之,電影將許多人引入了歷史學殿堂。
不過,電影終究只是電影,它是文學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允許虛構甚至戲說。甚至,如果沒有這些文學化的“添油加醋”乃至“架空”“編造”,電影的人物和情節設計就會索然寡味。這就意味著,電影并非學歷史的標桿,不能簡單把電影里的情節當作歷史真相。
山西晚報:書和電影的作用不一樣?
唐博:嚴肅的歷史書分三種:歷史文獻、學術著作、科普讀物。它們的共同點是貼近歷史真相,盡管歷史文獻也有偽造的,學術著作也有寫錯的,科普讀物也有講偏的。但歷史文獻紛繁蕪雜、卷帙浩繁,學術著作文字晦澀、鉆專艱深,都是小眾讀物。相比之下只有科普讀物,在爬梳歷史文獻和汲取學術著作成果的基礎上,有所考證、比對,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和形式,將生硬的歷史真相娓娓道來,分享給更多讀者,發揮歷史學的資政和鏡鑒作用。
山西晚報:《宋高宗時代的大人物》就屬于科普讀物?
唐博:是。但由于夾雜了對于南宋歷史專業問題的闡釋和考證,汲取前輩和同行的研究成果,從而又帶有幾分學術的嚴肅味。更重要的是,在人們長期以來的使用習慣中,書是知識傳播的實體載體,看得見摸得著,比起移動互聯網和電影電視劇,在文化傳承方面的象征意義更突出。
21世紀已經進入第三個十年,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元,讀書時間越來越碎片化,對即時互動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對于通過書本來傳承文化、傳播知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也渴望通過《宋高宗時代的大人物》這本書作為媒介和橋梁,拋磚引玉,就南宋歷史文化的諸多話題,能與讀者朋友們進行深入探討。
山西晚報記者 白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