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很困難、有過爭執,“老人孩子優先”的原則一直被努力維持;
很感激安置他們的落坡嶺社區,那是一種無保留的幫助;
他們還重新認識了身邊的孩子,看到了未曾料想的“另一面”。
救援部隊護送被困乘客撤離 圖自袁藝
列車停駛后乘客排隊領取物資 圖自受訪者
她買回來一桶方便面,量太小,還是辣的。胡美香讓她再去,菜單上寫著有青菜炒肉、炒土豆絲和蔥頭炒肉,可她最后只帶回來四盒米飯和一小份炒蔥頭,說只剩下這些了。
乘客們向落坡嶺社區轉移
乘客們在落坡嶺社區領取食物 圖自受訪者
乘客們擠在一個房間里休息
救援部隊護送孩子撤離 圖自袁藝
研學團的孩子和趕來的家長擁抱 圖自李佳楠
在落坡嶺的幾天里,張勇的女兒
總是在安靜地看書 圖自受訪者
在父母給孩子們分飯時,蘭蘭會在旁邊維持紀律、發筷子,自己等到最后才吃。晚上睡覺,陳麗讓女兒和研學團的孩子一樣睡在椅子或是桌子上,蘭蘭還是選擇和父母一起睡在地上。為了哄小孩子喝下兌了板藍根的粥,蘭蘭帶頭邊喝邊說:“這相當于給粥里放了糖,是甜甜的,喝了就不會生病。 ”
這是一個相互重新認識的過程,蘭蘭印象中,爸爸因為是老師,在學生面前總是不茍言笑、嚴肅的。這次,他在這些小孩子面前,也能說說笑笑、敞開心扉,蘭蘭覺得“這是他作為一名男性,展現出來的人格魅力。”
那天,蘭蘭看見爸爸下去探路,“他就穿著一雙運動鞋,腳都已經泡得發白了”。蘭蘭有點心疼,對爸爸說:“我覺得你是一個好男人”,張勇故作從容地回了一句,“你現在才知道嗎?”
徒步出來時,張勇夫婦倆深一腳淺一腳、相互攙扶著前進。看著蘭蘭一個人走在前面,有時還要幫下其他孩子,他們小聲感慨,“這是不是以后我們的人生,我們兩個要十指相攙著繼續往前走,孩子要走她自己的路。”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除陳佳茹、趙陽、孟二梅外均為化名)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