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將于7—10月舉辦,匯集全球創作力量探索文旅新體驗

導讀原標題: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將于7—10月舉辦,匯集全球創作力量探索文旅新體驗六件公共藝術包括:中國著名雕塑家傅中望的《面鏡6#》,以傳...

原標題: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將于7—10月舉辦,匯集全球創作力量探索文旅新體驗

六件公共藝術包括:中國著名雕塑家傅中望的《面鏡6#》,以傳統的形態帶來新穎的觀念,發人深省;印度街頭藝術家Daku的《時間的理論》,是根據澳門在地文化創作的裝置作品,透過光影和文字意象的重疊,啟發觀眾思考時間的本質;墨西哥藝術家Gabriel Rico的仙人掌造型作品,童趣呈現深厚的文化意涵;由南非的Jonty Hurwitz和以色列的Yifat Davidoff共同創作的靜態雕塑《煉金術的飛躍》,運用光學變形原理創作,意趣盎然;由韓國和英國藝術家(Mimi Son、 Elliot Woods)組成的藝術團體Kimchi and Chips創作的《光環》,透過程式控制,以水霧和自然光營造富有宗教意味的動態光環, 是融合科技元素與信仰符號的創意作品;由澳門策展人林小雯攜手美國藝術家Clement Valla帶來的《澳門點云花園》,透過對本地古樹花草的三維掃描,以數碼形式記錄、重現并創造城市花園。 這些作品透過或傳統或奇特的形式解構當代多元文化的意涵,讓澳門成為一座更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藝術城區,進一步提升文化旅游體驗。

城市館凝聚各城市的無限創意

本屆“藝文薈澳”設有四個“城市館”,由葡萄牙駐澳門總領事館主辦塞爾韋拉新鎮館、日本駐香港總領事館主辦京都館、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主辦深圳館,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主辦倫敦館,自8月1日起陸續開幕,呈現各個城市的多元文化和藝術創意。

“塞爾韋拉新鎮館:幸運之玄學與不幸之科學”設于市政牧場舊址(牛房),由葡萄牙塞爾韋拉國際藝術雙年展基金會策劃,選取27件展現多元的世界觀的作品,反映宗教傳統、迷信和科學的共鳴和矛盾。

“京都館:協同節奏”在塔石藝文館展出青年藝術家上野裕二郎探索生物內在能量的系列畫作,結合著名多媒體機構“1→10”運用數字技術制作的藝術品,突出“相互共鳴和諧”的主題,讓觀眾以生動的方式感受豐富的情感。

“深圳館:方舟──機器人&人&城市”設于澳門當代藝術中心海事工房1號,內地藝術家沈少民、王培生等透過藝術創作與科技結合,反思科技、人與城市的關系。

“倫敦館:二十一世紀的教堂”將于龍環葡韻展出多位英國藝術家的多媒體作品,圍繞城市天際線的主題,探索倫敦的城市環境及其與文化遺產、傳統、科技、象征主義和信仰的關系。

本屆特設“本地策展計劃”,公開征集參展方案,為澳門藝術家及策展人提供面向國際的交流平臺,激發本地創意能量,展現澳門藝術創作動向,經評選后脫穎而出的策展方案,將于8月至11月期間轉化成展覽與觀眾見面。

據悉,澳門文化局攜手教育及青年發展局于澳門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辦“高等院校藝術展”,邀請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門理工大學、圣若瑟大學,共8間內地和澳門的高等院校參展,促進學界的藝術交流。

此外,為推動本地藝術行業和社區藝術的發展,開辟平行展板塊,邀請本地具規模的商業畫廊及機構參與,吸納既有的社區藝術活動,增加大眾對本地藝術市場的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