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可看出魏晉時期顏色用于區分等級并不明顯的證據是,其時皇后謁廟禮服多使用黑色來體現莊嚴神圣,親蠶禮服則以青色為主。這兩種顏色平民也可以使用,哪怕用料、做工上完全不可與皇后禮服相媲美,也足以說明魏晉時期顏色等級觀念尚不嚴苛。
南北朝時期因朝代更迭過快,關于服飾顏色與地位的區分與規定雖然有,卻每個朝代都不十分相同。如《資治通鑒·齊武帝永明四年》記載了這一年北魏“始制五等公服”,這五等為朱、紫、緋、綠、青。北齊的官員祭服“衣皆玄上纁下”,并無顏色差別。北周時期服色制度甚至被削弱了,官員們有自己的專屬色,但基本不用于區分品階。
簡而言之,在隋唐之前,服飾顏色雖會被用于區別官員品階、社會地位,卻并不詳細,也并不嚴格,不同品級官員服飾顏色混用的情況時有發生。完整的官品服色制度,直到隋唐時期才徹底確定下來,并沿用到了清代。
作為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也是中央集權體現最為明顯的封建王朝,清朝服色制度十分全面而嚴苛。不僅規定了衣服顏色、材質、補服花紋等,還對冠帽的顏色材質進行了明確規定,如規定在四品以上官員涼帽沿邊可用片金裝飾,五品以下可以是紅色里子、青藍倭緞沿邊,無官者不可以用紅色里子等。
甚至庶民也因職業區別而有非常嚴格的著裝顏色要求。如商人和普通百姓只能穿素藍素緞,僧侶和道士只特許了黑色、袈裟和道袍。就連妓女的服飾也在限制范圍內,包括不可以用金飾,不可以穿花哨顏色的衣服等等。可以說在清朝的大街上,只需要認衣,就可以辨清此人社會地位如何。
有了嚴格的服飾制度,如何確保執行呢?清朝統治者制定了嚴厲的律法,有官品在身的人要罰沒銀兩,平民穿錯則要被鞭責;若是女子犯錯,她的丈夫和父親都要連帶被罰。
結語
官品服色制度的演變過程可以視為封建中央集權統治演變過程的縮影。中央集權的程度愈高,皇室愈重視等級觀念,官員們的穿戴規定就愈復雜、愈不自由。從秦漢到明清,皇室與官員區別愈大,官員等級區分也愈加明顯,顏色不得不與政治掛鉤,使得服裝失去了許多色彩。如今人們可以自由穿著不同顏色搭配的衣物而不必有什么忌諱,如何不是一件幸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