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長許文波介紹,奧密克戎新的變異分支BQ.1和XBB已經傳入國內,國內近三個月以來已經監測到BQ.1、XBB 、BF.7傳入現象;其中,9個省49例病例中檢出BQ.1及其亞分支,在3個省11個病例中檢出XBB亞分支。
由此,BQ.1和XBB成為了當前輿論關注的焦點。不過,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病毒已經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變異。而截至目前,沒有顯著證據能證明BQ.1和XBB在致病力方面有顯著提升。
許文波也在會上表示,“暫時還沒有發現BQ.1和XBB在國內外引起重癥和死亡增加的報道。預防還是要做好,我們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已是海外主流毒株
香港大學病毒學家金冬雁12月21日向界面新聞表示,無論是XBB、BQ.1、BQ.1.1都是奧密克戎變異株。目前,XBB在新加坡占據多數,已經是優勢毒株;BQ.1和BQ1.1,這是兩個很相似的變異株,它們目前在歐洲各國和美國占據優勢。
金冬雁表示,XBB屬于重組株,簡單理解就是由兩個不同的毒株“一人提供一部分”進行重組,但由于這兩個毒株都很相似,所以重組出來的新變異株較它們的變化也不是很大。具體而言,這兩個毒株,一個是比較像BA.2,一個比較像BA.5,它們本質都是BA.2、BA.5的“徒子徒孫”;所以,當前所謂的新變異株,其實就還是大眾熟悉的奧密克戎變異株又發生了一些內部變化,國內還處在奧密克戎變異株流行的時代這個大環境沒有改變。
其進一步解釋稱,如果以流感類比,這個情況屬于漂變(drift),或者說小變,指該變化在基線范圍上下出現較小的上升或是下降,但總體離不開基線;也就是,病毒的各種特性,無論是致病性、傳染性還是免疫逃逸性,基本上都不會與基線范圍相差太遠。
具體而言,以流感病毒為例,甲型流感病毒每年都在變化,但它大體就只有三個亞型,H1N1、H3N2和H2N2。而在流感病毒的傳播史中,H1N1、H3N2、H2N2這三個主流的毒株是交替出現季節性流行的。H1N1在1918年、H2N2在1957年、H3N2在1968年分別發生了三次世界大流行,死亡人數約5000萬人、100萬人、200萬人。世界大流行在兩三年內結束,但其三種毒株繼續在人類廣泛流行,經不斷變異出現了很多分支,也逐步發展為每年一到兩波的季節性流感。但是,不管病毒如何變異,它們還是屬于H1N1、H3N2、H2N2。以后,流感病毒也還是會持續變異,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它門不是變成了另外一個亞型,它也變不成另外一個亞型”,金冬雁如是說。
他表示,所以當下的各種奧密克戎變異株也是一樣的,本質上還是奧密克戎,“翻不了天”。而病毒就是會變異的,不用覺得變異株就是很厲害的毒株,這是一個誤區,大眾更不要過分緊張。并且,監測變異株的變化情況屬于疾控部門、科研單位的職責,相關部門的監測和研究是為了給控制傳染病提供科學依據。
未見致病力提升證據
在病毒進一步變異后,大眾會尤為關注其致病力問題。也就是,萬一感染了新變異株,患病癥狀會不會更嚴重?
對此,中國疾控動態官方公眾號12月13日曾發文介紹,BQ.1.1是BQ.1的第一代亞分支,BQ.1是奧密克戎BA.5在人群流行傳播過程中,通過病毒的變異變遷產生的第六代亞分支。中疾控認為,這些進化分支對人的致病力明顯減弱,致重癥和死亡比例明顯低于早期流行的毒株和變異株。
金冬雁則認為,XBB目前是在新加坡占據優勢地位,但是該毒株在新加坡占據優勢地位之后,新加坡的重癥和死亡情況都是一直下降的。也就是,XBB毒株從沒占優勢到占優勢的這一階段內,該毒株沒有引起新的確診病例急劇增加,也沒有引起住院或是死亡病例的急劇增加。并且,新加坡ICU也是十分充裕的,其占有率也是下降的。基于此,可以認為,XBB毒株在新加坡流行后,疫情整體是呈現往下走的趨勢,沒往上漲。這是與當前推斷“XBB致病性顯著增加、傳染性顯著增加”是相悖的。
金冬雁還表示,而在BQ.1和BQ.1.1方面,日本科學家將BQ.1.1毒株在實驗動物金倉鼠體內做了試驗,結果發現其致病性與BA.5相比沒有增加,呈持平或下降趨勢。該研究目前處在預印本階段。這一研究結果和毒株在美國、歐洲的實際傳播情況也是基本一致的。
據美國疾控中心官網,近期美國的患病案例、死亡案例案例均呈現略有下滑趨勢。其中,12月的前兩周,美國報告的新冠病例分別約47萬和45萬例,死亡人數從超3000下降至約2700例。
另據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官網截至12月11日的信息播報,其表示,與前一周相比,當地新冠病例率在65歲及以上人群中和總體(所有年齡段)中都增加了6%,醫院入住率自上周以來有所增加,但ICU入住率指標保持穩定,死亡率也繼續下降,與大流行高峰期相比處于較低水平。
除了致病力是否變強這一疑慮,面對著不斷變異的新冠病毒,大眾也對重復感染話題有諸多惶恐。但是,與人可能常常感冒的常規狀態相比,反復感染奧密克戎與前述情況不同。
就重復感染的問題,金冬雁認為,整體而言,重復感染的發生率是很低的。當前,全球九成以上的新冠感染都屬于奧密克戎的各類亞分支感染,理論上,一個人在感染了一個奧密克戎的亞分支之后,再感染另一個亞分支感染的概率是存在的,也就是存在重復感染的概率,但是,從當前的情況來看,該事件在3個月內和在3-6三個月內的發生概率都很低。
其介紹,從香港的真實世界數據來看,大眾總體發生重復感染的概率是在5%以下,是一個很低的比例,不需要太過擔心;不過,在重點人群中,包括60歲以上老人以及60歲以下有基礎病的人士,香港數據顯示,這部分人群的重復感染的概率是在增加的,能到30%。這是因為,老年人和脆弱人群的免疫力比較弱,需要引起重視。
基于前述情況,金冬雁建議,對于包括60歲以上老人以及相關脆弱人群而言,一是,在第一次感染之后,還是建議要在感染痊愈后及時接種疫苗;第二點是,重復感染的老人在治療之后,仍然要及時加入抗病毒藥物輔助治療,避免基礎病情的惡化,不過香港的數據也顯示,老年人在二次感染之后的整體癥狀也是減輕的。
對于新冠變異株的再感染率問題,病毒學專家常榮山指出,這其中的關鍵問題在于,再感染率這個數據是針對已經感染過的人。舉例而言,上一次感染奧密克戎株的總人數是1000人,這一次感染了所有奧密克戎株的人中,感染了XBB株的是320人,由此得到的XBB株的再感染率是32%。因此,該數據并不是針對所有感染者的,更不能理解為普通大眾都有32%的機會被二次感染。同時,比起關注再感染率,更有意義的是關注XBB、BQ.1、BQ1.1何時會成為國內的主流株,以及這一系列變異株的致病力是否出現明顯增強。當前,沒有真實世界數據顯示變異株存在致病力增強的跡象。
來源:界面新聞
新聞線索爆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戶端,進入“晨意幫忙”專題;或撥打晨視頻新聞熱線0731-8557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