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將,指的就是有學識、風度儒雅的將帥;這類將領雖然比例很少,但是在中國古代的頻繁戰事和龐大的基數下,仍然誕生了不少有名的儒將,僅在三國時期,就有眾多儒將青史留名。以下,就讓我們一起盤點三國時期的六大儒將。
一、諸葛亮
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于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公元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對于諸葛亮來說,一開始是劉備身邊的重要謀士,為其建立蜀漢出謀劃策。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公元223年,后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事務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部落的關系,實行屯田,加強戰備。作為蜀漢大軍的統帥,諸葛亮先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于公元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歲。
二、周瑜
周瑜少與孫策交好,曾協助孫策平定江東。建安五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七年,曹操責權送質,周瑜諫阻納質,建議孫權占據江南,擁兵觀變,確立了割據江東的戰略方針。建安十三年,曹軍兵臨江東,周瑜分析曹操兵行四患,力主抗曹,并親率吳軍,以火攻大敗曹軍于赤壁。此役奠定了漢末“三分天下”的基礎。
建安十四年,周瑜又率軍于南郡之戰中大破曹仁、徐晃聯軍,成功奪取重鎮江陵,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周瑜提出“取蜀,并張魯,聯馬超,再以襄陽為根據地蠶食曹操,北方可圖”的戰略。在整裝取蜀途中病逝于巴丘,年僅三十六歲。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實奇才也”,他文武兼備,有雄才大略,被贊譽為“世間豪杰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
三、陸遜
和周瑜一樣,陸遜也是東吳儒將的代表,二者也都出自世家大族。建安八年(203年),陸遜入孫權幕府,歷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帳下右部督。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遜參與呂蒙襲取荊州的行動,因功累封婁侯。黃初三年(222年),蜀漢皇帝劉備大舉征吳,孫權命陸遜為東吳大都督,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破蜀漢軍四十余營,加拜輔國將軍,領荊州牧,改封江陵侯。
黃武七年(228年),陸遜又于石亭之戰大敗魏揚州牧曹休大軍。赤烏七年(244年),陸遜升任丞相,領武昌事。在“二宮之爭”中,他被卷入孫權父子相爭中。因親屬多支持太子孫和,陸遜屢受孫權責備,最終在赤烏八年(245年)憂憤而死,終年六十三歲。后追賜謚號“昭”。
陸遜文武兼備,追隨孫權四十余年,統領吳國兵馬和朝政二十余年。其為人深謀遠慮,忠誠耿直。一生出將入相,被贊為“社稷之臣”,孫權將他與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姜尚相提并論。
四、趙云
趙云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后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除了四處征戰,趙云還先后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翊軍將軍督江州。
更為關鍵的是,趙云于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于關羽、張飛被害之后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被后世贊為有大臣局量的儒將,甚至被認為是三國時期的完美人物 。
五、鐘會
鐘會有才干,精通玄學。魏齊王芳時由秘書郎遷中書侍郎。正元二年(255年),毌丘儉作亂,鐘會從大將軍司馬師東征,遷黃門侍郎。甘露二年(257年),諸葛誕反于壽春(今安徽壽縣),鐘會從大將軍司馬昭討之,出謀劃策居多,時人比為張良。
景元三年(262年),司馬昭欲滅蜀,朝臣多以為不可,獨鐘會贊成,被任為鎮西將軍;次年,主將姜維歸降鐘會,鐘會進位司徒,進封縣侯,食邑萬戶。鐘會忌鄧艾功名,誣告鄧艾有反狀。咸熙元年(264年),鄧艾被收捕,鐘會獨統平蜀軍,威震西土,乃有謀反之意,欲倚姜維割據蜀地,部將發動兵變,被亂兵所殺,時年40歲。
在率軍征戰之外,鐘會撰寫了三卷本《易無互體》一書,在歷史上產生了較大影響。此外,鐘會還著有《道論》《老子注》等,今均已散佚。明人輯有《鐘司徒集》。易學著作有《周易盡神論》《周易無互體論》等。其詩體賦作有《菊花賦》。
六、李典
李典自幼好學,不樂兵事,起初治民,后來從軍。并從征河北、荊州、西涼等地,屢立戰功。曾在博望坡之戰識破劉備的偽遁之計,救下了夏侯惇、于禁。又參與了逍遙津之戰。李典深明大義,不與人爭功,尊敬儒雅,尊重博學之士,有儒將之風。在曹魏,李典官至破虜將軍,三十六歲時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