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近期,美國、荷蘭對中國半導體產業實施了一系列的綜合制裁措施,限制向中國出口先進的芯片生產設備,試圖將中國排除在全球高端芯片市場之外,以此維持美國在半導體領域的壟斷地位。為了防止中國人工智能公司通過一些渠道規避該禁令,拜登政府也出臺了一些配套的限制措施,服務于芯片禁令。
作為對美西方國家的反制,中國商務部、海關總署7月3日發布通告稱,將依據有關法令規定,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該措施自8月1日正式生效。
中國商務部
中國是鎵、鍺兩種元素的最大生產國,這兩種金屬是制造半導體設備的關鍵材料。中國的限制措施可以為未來的半導體產業進行布局,可能導致全球科技、電信、能源等相關產業的產能放緩與價格上漲。
但西方業界的專家卻認為,中國的此類限制措施可能在短時間內造成一些價格波動,但是對國際市場的影響非常有限,不足以當成談判的籌碼。西方媒體在報道中稱,這2種金屬都是加工煤炭或生產鋁的副產品,并不是特別稀有或難以取得的金屬元素,只是國外的開采成本比中國高。
中國此舉可能讓鎵、鍺的價格短暫提升,但中國也將失去市場主導地位。一旦價格上漲,西方國家勢必會自行開采這些金屬。雖然中國是鎵、鍺等金屬的主要生產國,但相關金屬元素在其他國家仍存在開采的空間。正是由于這些綜合因素,西方業界認為中國的管制措施影響極其有限。
芯片制造
但從中國的角度來說,鎵、鍺及相關物項是戰略物資,事關國家安全和利益。即便西方國家掌握了先進的芯片制造工藝,但是中國限制了關鍵原材料的出口,在缺少制造芯片核心部件的情況下,西方國家的芯片制造業將會受到影響,對半導體產業形成連鎖反應。
除此之外,中國還要求申請出口的公司,說明最終的使用目的,而這也保證了相關物項所涉及的用途不會危害中國的國家安全。
西方國家稱鎵、鍺等金屬元素可以從全球其他國家開采,影響有限,無法當成談判的籌碼。但需要注意的是,從全球產量來看,中國的鎵金屬產量占全球的90%到95%,鍺金屬的產量占全球68%到80%。相當于全球市場的這種金屬元素基本上都是由中國提供,即便其他國家同樣可以開采、生產這兩種金屬元素。
金屬元素鎵
顯而易見,失去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鎵、鍺生產國,西方國家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將無法彌補由此造成的材料缺口,導致這兩種金屬元素在全球市場供不應求,最終減緩與該物項有關產業的產能,造成價格持續上漲并引發一些連鎖反應。
另據《中國日報》報道,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中國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表示,中國對兩種稀有金屬的管制措施只是反制的開始。如果西方國家對中國高技術限制繼續升級,中國還會采取其他的反制措施作為對應方案。
對于中國限制鎵、鍺等元素的出口,魏建國表示,此舉是經過深思熟慮后制定的反制方案,“不僅能打得某些國家慌,還會打得某些國家疼”。這也意味著對西方國家的警示:針對中國搞科技戰、技術圍堵注定是徒勞無功的,只會損害自己的發展道路,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