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歐“國際空間站”或將被私營空間站替代

導讀原標題:美俄歐“國際空間站”或將被私營空間站替代參考消息網4月3日報道據法新社近日報道,25年前建成的國際空間站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在軌結...

原標題:美俄歐“國際空間站”或將被私營空間站替代

參考消息網4月3日報道據法新社近日報道,25年前建成的國際空間站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在軌結構,是國際合作的典范,尤其是俄羅斯人和美國人之間的合作典范。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歐洲航天局希望這一太空冒險設施的使用壽命持續到2030年,但俄羅斯人在2022年7月宣布,打算在2024年后撤出。這一切還未有正式定論。

烏克蘭局勢與俄羅斯宣布撤出不無關系,即使莫斯科早已暗示,準備離開以建造自己的軌道空間站。

以下是關于這個像足球場一樣大的太空實驗室的五件事。俄羅斯計劃向該實驗室派遣一艘新航天器,以取代因微隕石撞擊而損壞的運載工具。

國際空間站是什么?

距離地面400公里的國際空間站能幫助人類在上面研究地球、太陽系,開展各類失重實驗、特別是醫學方面的實驗,以及準備太空探索任務。

人類1998年用一艘俄羅斯火箭送上太空的國際空間站的成本約為1000億美元,很大程度上由美國負擔。從地球去國際空間站要飛四個小時。自2000年11月2日以來,國際空間站一直有人居住。這些團隊每四到六個月輪換一次。

組織結構如何?

這一國際合作聯盟匯集了15個國家的資源,涉及五個太空機構: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歐洲航天局、加拿大航天局。

國際空間站長100米,寬74米(大小相當于一個足球場),總重達400噸。可供8艘太空飛船同時停靠。

后勤補給

空間站的補給由俄羅斯(“進步”號)和美國(“龍”號和“天鵝座”飛船)的貨運飛船保障。

如遇緊急情況,人員的撤離由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3個位置)或美國的載人龍飛船(4個位置)負責。運載宇航員的飛船在任務期間保持停靠狀態。

去年12月20日,一艘旨在運回宇航員的俄羅斯航天器的冷卻劑泄漏。俄羅斯由此打算在2月20日派遣一艘新航天器前往空間站,將兩名俄羅斯人和一名美國人接回。

失重的生活

宇航員的生活作息是被精心安排的:早上6點起床,晚上22:30熄燈。在此期間,用8到10個小時的時間開展科學實驗。用兩個小時進行必須的體能活動以防肌肉萎縮。剩下的3個小時是自由活動時間。周六是清潔和維護時間。周日是休息日。

空間站持續進行約200項科學實驗,包括所有在地面上無法進行的失重實驗。

為了睡覺,宇航員會滑入垂直固定的睡袋中。空間站上的水很少。除了從地球運輸的水之外,其余的水都是從空氣和尿液中提取的。水被凈化,然后澆在冷凍干燥食品上。

不確定的未來

若俄羅斯人最后決定離開,美國人或將單獨承擔起國際空間站的補給、維護工作。

2030年后,國際空間站將落入大海。它將被私營空間站替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已經給很多這樣的項目投資了。這些空間站在進行科研的同時還可用于旅游。但這一次,就沒有俄羅斯人參與了。(編譯/劉卓)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