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一次我爸,發一張裸照”:23歲女留學生和北大父親的畸形人生

導讀原標題:“罵一次我爸,發一張裸照”:23歲女留學生和北大父親的畸形人生最近,不少人被熱搜上一對父女的對話震撼到了。父親,51歲,北大畢...

原標題:“罵一次我爸,發一張裸照”:23歲女留學生和北大父親的畸形人生

最近,不少人被熱搜上一對父女的對話震撼到了。

父親,51歲,北大畢業,在上海做金融編輯。

女兒,23歲,在西班牙留學。

因為一筆生活費,女孩將51歲父親的信息放到各大社交網上,怒罵父親“惡心玩意”“老家伙”,讓網友們對父親進行網暴。

按聊天記錄里的說法,事情的來龍去脈大致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最開始,父女倆的爭執起源于一次消費。

父親給女兒匯款之后,多說了幾句,勸女兒節約,言語之中盡是卑微。

“你要獨立啊,你已經23歲了”

“爸爸51周歲了,已經老了。”

“爸爸就這么多工資,沒有錢了怎么給你呢。”

“你要獨立啊,你已經23歲了”

“爸爸51周歲了,已經老了。”

“爸爸就這么多工資,沒有錢了怎么給你呢。”

女孩卻怒火中燒,轉手就將她51歲父親的個人信息放到各大社交網站上“示眾”。

甚至,女孩高傲地叫囂:“老家伙,養不起本仙女,就別生啊!”

用詞惡毒,滿含仇恨。

不止于此,女孩還將她爸爸的正臉視頻發出,視頻中,她惡狠狠地說:“我馬上把你的照片、身份證號、你的公司、單位名字都發到網上去,跟你同歸于盡。”

一個23歲的成年人,生活費不夠,就控訴自己的父親?

這樣的三觀令網友們感到可怕!

有人開始算賬,1萬元一個月,在西班牙生活真的不夠么?

不少熟悉西班牙生活水平的網友透露,一個月花費5000左右,就已經基本滿足日常花銷。

女孩拿到的一萬元,綽綽有余!

事情發酵后,有網友爆料,女孩已經不是第一次在網上發布控訴自己父親的內容了。

與之前一樣的套路,她將父親的照片貼在網上,并且寫道:我北大畢業,不愿供女兒讀書。

同時,她還曝光了父親的工作單位和電話。

她不僅罵自己父親,還罵自己的母親,說母親是160斤的瘋母豬。

甚至,女孩用這樣的方式,請網友們幫忙辱罵自己的父母。

還有網友扒出,這個女孩已經不是第一次登上熱搜了。

在2020年3月,一個女留學生在集中隔離的路上跳車逃跑,就是她。

我愣住了,這哪像23歲的成年人?

女孩的種種表現,更像是一個還沒長大,沒有邊界,沒有建立基本道德觀的孩子。

她在網上如此辱罵自己的父親,讓人心寒,正如一位讀者給學堂留言所寫:

她怎么就不知道父母的艱難呢?她怎么還忍心罵父母呢?

我又去找了更多資料,直到看到了這位父親的自述和日常教育。

我覺得,女孩變成這樣,背后肯定有長期和深層的原因值得探究。

我發現,女孩如此的瘋狂與暴躁,有跡可循。

如果說她成年后的種種表現是惡果的話,那么根因早在她童年的時候就種下了。

令人悲哀的是,種下惡因的恰恰是現在看起來被女孩折磨得很慘的父母。

惡因一:打罵教育。

據了解,女孩的爸爸媽媽在2015年就離婚了。

視頻中,看到的是女孩與父親生活。

這期間,女孩先后經歷了去留學一年后回國重讀高中,放棄高考上一年大專,去留學,反反復復,將近4年時間。

可以看出,女孩成績方面并不理想,但父母對女孩,是寄予厚望的。

這位父親曾在自述中表示,他在女兒小的時候,非打即罵

“在小時候,我會逼迫她學習。稍不如意就會暴跳如雷,讓她擔驚受怕,吃了不少苦。”

如何讓一個孩子遵從家長的意志?我們有很多辦法,但這位父親選擇了最低端的一種——打罵。

這種以馴服孩子為目的的教育,或許立竿見影,短期見效,但其傷在心,其害在遠。

還有,看到這位父親說自己“稍不如意就暴跳如雷”,我開始理解那位女孩為什么如此暴躁了,因為孩子正是通過模仿父母的行為來學習的。

如果家長對孩子平時的教育就是打罵為主,就是在孩子的心里,一點點埋下憎恨的種子,日積月累,爆發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惡因二:情感綁架。

以下是女孩與父親的對話。

這段對話看得我一陣窒息。

這位父親一心“為了孩子”,寧愿自己不吃牛排,不喝牛奶,甚至對著孩子演了一出苦情戲:我咽了咽口水,我舍不得吃。

作為父母,在做決定時,為孩子考慮多一點無可厚非。

可一旦所謂的付出與犧牲,是以父母的委屈痛苦為代價,那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愛,是愧疚與自責。

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情感勒索?

父親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于是用心良苦地“設下圈套”,給孩子種下愧疚的種子,以此來換取忠誠的關系。

于是,每一次付出,都是在消耗自己的能量,索取與預定孩子的償還。

最后,孩子要么過分懂事,一輩子逃不出對父母的虧欠與自責。

要么,變得性格乖戾,像這位女孩一樣,也用勒索的方式,去綁架自己的父親——你不是愛我么?怎么不給我錢呢?

惡因三:哭窮。

這位父親在微信里反復強調:

爸爸壓力非常大。

爸爸就這么多工資。

工資到賬當天,給了你11000,爸爸的工資已經所剩無幾了,你盡量節約啊。

爸爸就這么多工資,沒有錢怎么給你。

一句“爸爸51周歲了,已經老了”更是讓人心酸不已。

他甚至還曬出一碗玉米糊加一碟素菜的晚餐給孩子看。

北大畢業,坐標上海,金融主編的身份,這位父親真的已經貧困到揭不開鍋了么?

我們不得而知。

但能看到,女孩一次次曝光父親的信息,一次次辱罵父親,表面看來,她的目的是以此來要挾父親給她錢。

我更愿意相信,她是在索要父親的愛。

這個女孩,內心是充滿匱乏感的。

電影《喜寶》里有句話:如果沒有很多很多的愛,那么,就要很多很多的錢。

錢滿足的不止是她的生活,還有她無邊無際的匱乏感及虛無縹緲的安全感。

對孩子來說,可怕的不是窮,而是刻意“哭窮”。

父母的刻意哭窮,帶給孩子的,是心窮。

如果父母將錢當作控制孩子的籌碼,那這個籌碼,孩子遲早會用來衡量父母。

很顯然,在這個家庭里,哭窮,暴力,情感綁架,已經通過代際傳承,被孩子內化為心中的鐵律。

生活費拿不到怎么辦?哭窮。

再拿不到怎么辦?網暴父母。

還是拿不到怎么辦?用一個極其不尊重且傷害自己的方式——發裸照

女孩一方面在報復父親,一方面也在傷害自己。

作為成年人,女孩必須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負責。

但我們也無法忽視:

一個人的行為模式,與童年時的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

健全的人格,善良的心靈,獨立自主的品行,本應由父母在孩子的童年時期完成塑造。

全網都在可憐這位年過半百的父親,指責女孩網暴父母。

我不禁在想,如果最初:

父親看到的是自己在女兒童年犯下的錯誤,試著去關心女兒,修復親子關系;

女孩看到的是父母當初的認知局限,現在自己已經是成年人,可以自食其力,自我負責,事情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后來,女孩在網上回應輿論,她表示很后悔自己的做法,已經在反思。

輿論終會平息,剩下的一地雞毛,卻是這對父女不得不面對的。

父女倆的矛盾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也并非一句道歉就能真正和解。

這是一場鬧劇,也是一場悲劇。

女兒,23歲,還像個歇斯底里的“巨嬰”。

父親,51歲,為自己錯誤的教育方式后悔莫及。

他們,給了天下教育者一個警示。

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期待與更多的你溫暖同行。喜歡就告訴我,你在看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