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評論員 董彩紅有這么高的學歷,為什么要去養豬?近日,一則985畢業的男生去養豬的新聞登上了熱搜。河南99年出生的博凡從湖南一所985大學的...
評論員 董彩紅
有這么高的學歷,為什么要去養豬?
近日,一則985畢業的男生去養豬的新聞登上了熱搜。
河南99年出生的博凡從湖南一所985大學的生物技術專業畢業后,入職了一家500強私企,月薪2萬,工作就是養豬。
很多人不理解。
“有著985的名校光環,為什么放著輕松體面的工作不做,跑去做臟活累活?”
博凡的公務員父母并不理解這個決定,在他們看來,985高校畢業的他應該去考公務員或者進事業單位,“讀完985去養豬,是不是瘋了?”
很多人理解不了這種行為,但我想說的是,這恰恰是一種強大的自信和清醒。
有關數據統計,今年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規模首次突破千萬大關,達1076萬人。
大學生就業形勢益發嚴峻,任何位置都有適合之人,也有不適之人,總以學歷論英雄早就過時了。出了學校大門,在職場上真正做事時,用的可是你的腳踏實地和聰明才智,而不是985畢業證和光環。
“我是一個非常不喜歡無意義內卷的人。在我認為有價值的事情上,我會付出的比任何人都多。”新聞主角博凡很清醒。
他的例子,也令我們窺見如今年輕學子正在打破一系列職場里的規則。年輕人的職場理念悄然發生著改變,不斷被打破又重建。他們拒絕內卷,拒絕內耗,他們到基層一線闖天地;他們看似任性實則努力;他們自我成長,自信自由……這群年輕人踏實努力、朝氣蓬勃,他們堅持原則、不隨波逐流,正向我們奔涌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