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溫酒話滋味 酸甜苦辣盡在心 - 民俗日歷·二十四節氣

導讀 封面新聞記者 劉可欣2022年11月7日,立冬已至。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是民間“四時八節”之一,古人在這天有迎冬之禮、賀...

封面新聞記者 劉可欣

2022年11月7日,立冬已至。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是民間“四時八節”之一,古人在這天有迎冬之禮、賀冬之俗。在關于立冬習俗的所有吃食上,溫酒,算是其中最為別致詩意的一種。

“冬者,終也,萬物皆收藏也”。小動物們開始冬眠,草木也落下了樹葉,開始養精蓄銳,準備度過漫長的寒冬。冬日寒冷夜長,人們把手縮進衣服里,在凜冽的寒風和提早來臨的暗夜中,走向溫暖的家。進入家門,桌上已經擺上熱氣騰騰的晚餐。兩三份熱菜,一碟涼菜,還有一壺溫好的黃酒。食物還沒吃進嘴里,心里頭就先是一暖。

我們常說的溫酒,一般指的就是溫黃酒。將黃酒倒入壺里,置于溫碗之中,以碗中的熱水溫燙,使其溫熱醇香,入口和順。溫酒的習俗自古就有。有人喜歡獨酌,例如李白就曾經寫道:“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天冷得連毛筆都凍住了,索性不寫詩了。好在的是爐上溫著美酒。喝醉后抬頭看,竟將墨字和花紋,看成了大雪落滿前村。有人偏好與好友共飲,例如白居易就多次表達過與好友共飲的愿望:“最恨潑醅新熟酒,迎冬不得共君嘗”“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定窯白釉內外刻花萱草紋溫碗(現藏于故宮博物院)

喝溫酒有個什么講究呢?《紅樓夢》中解釋了一番。這天,賈寶玉和林黛玉先后前往探望生病的薛寶釵。薛姨媽拿出了自己糟的鵝掌鴨信來,寶玉笑道:“這個須得就酒才好。”此時已經下了半日的雪,寶玉想吃冷酒,薛家人自然不會同意。寶釵解釋道,這酒性最熱,若熱吃下去,發散得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結在內,以五臟去暖它,豈不受害。寶玉這才作罷。為了長久地保持酒的溫度,溫酒的熱水也要持續地換。《東京夢華錄》中就曾經寫道:“又有向前換湯、斟酒、歌唱,或獻果子、香藥之類……”這里的“換湯”,就是換溫碗中的熱水。還有一些地方的人們,會在溫酒的時候特意加入姜絲、姜片,來祛除體內的寒氣。

這種溫酒的習俗,從來也不是文人的專屬。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國演義》里,關羽溫酒斬華雄的描寫:“操教釃熱酒一杯,與關公飲了上馬。關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待這位勇將斬敵歸來,酒仍尚有余溫。可見,在古代,武將也偏愛溫酒而食。

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注壺、溫碗(現藏于故宮博物院)

溫酒雖雅致,但是在成都,人們卻更偏愛另一種形式的“溫酒”:醪糟煮啤酒。四川人吃火鍋,不論冬天夏天,但是桌上的配角卻要跟著季節走。夏天喝冰啤酒,冬天自然要喝御寒的東西,醪糟煮啤酒就登場了。啤酒、醪糟、紅棗、枸杞、冰糖,一股腦倒入鍋中煮沸,轉小火再熬個幾分鐘就可以飲用了。紅棗的紅,醪糟的白,恰為冬日的餐桌增添了一些色彩。與火鍋的熱辣不同,一口醪糟煮啤酒入肚,是溫和的暖,順下一身的疲憊和煩躁。裝有醪糟煮啤酒扎啤壺在桌間傳遞,煮啤酒的熱氣和桌上的飯菜香氣縈繞在身邊,是最能安撫人心的存在。

醪糟煮啤酒(圖源網絡)

年輕一輩的人里面,還有人喜歡喝煮紅酒。紅酒、橙子、檸檬、丁香、肉桂、豆蔻、砂糖等材料依次加入鍋中熬煮至沸騰,轉小火再煮半小時左右,便得到一份又甜又香的煮紅酒。這時不為那一口醉人的酒味,只為水果和紅酒相得益彰的馥郁香氣。

煮紅酒(圖源網絡)

“起戴烏紗帽,行披白布裘。爐溫先暖酒,手冷未梳頭。早起煙霜白,初寒鳥雀愁。詩成遣誰和,還是寄蘇州。”千年前的白居易一起床,便急急地寫下這首詩,寄予好友劉禹錫。“詩成遣誰和,還是寄蘇州。”好詩與好酒,還是須得身旁有好友相伴,才更顯意趣無窮。

其實呢,對于溫酒來說,酒不是主角。最重要的,是意境與心情。冬夜寒長,能得兩三好友共飲,或是獨酌兩杯看云卷云舒,雪落人間,都是人生樂事。幾千年過去了,雖然人們的杯中酒已經變化千種,但酌酒時的心境與寄托,是永恒不變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