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付文超
11月6日,在華為開發者大會舉行期間,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國汽戰略院副院長戰靜靜、華為終端BG智慧出行軟件部部長季神洲及AITO問界M7總工程師彭磊齊聚共同探討了汽車智能座艙發展趨勢。
新能源汽車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能化
會上,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汽車智能座艙工作組秘書長戰靜靜分享了她對于汽車行業發展及新技術引發的變化趨勢。在她看來,5年前消費者買車的時候可能會考慮發動機排量、百公里加速這些數據,但隨著電動汽車的普及,現在大家更關心的是車的續航里程、座艙智能化水平等問題。這些消費選擇的變化,除了汽車技術的推動因素之外,還有一個產業的推手,就是包括華為、百度在內的一批有科技或互聯網背景的企業加入了汽車生產制造領域,帶來了一些新的思路,改變了傳統汽車的產品理念。
戰靜靜表示,在汽車智能座艙的新趨勢中,消費者需求是明確的,獲得的體驗感是真實的,從消費電子領域傳導迭代過來的新技術也在迅速和傳統汽車電子融合,產業的跨界整合和合作已經成為常態。汽車產業在智能網聯時代會更開放,過去傳統的汽車產業是相對封閉的鏈式供應鏈,在智能網聯時代正在開放轉變成網狀的產業生態,新的產業生態中有各種跨界整合的方式,鴻蒙座艙在這方面也是一個典型。
對于汽車操作系統自主化這個問題,戰靜靜也十分看重,認為這將成為決定中國汽車產品在智能座艙領域勝負的關鍵,有能力的企業應更好地推動自家操作系統開源。此外,為了保障車輛信息安全,汽車行業需要安全機制更為健全的自主操作系統。
智能座艙自主化、網聯化、生態化漸成趨勢
在華為終端BG智慧出行軟件部部長季神洲看來,軟件創新與體驗歸根到底比拼的是技術積累和軟件團隊追求。據介紹,鴻蒙操作系統擁有強勁的性能、完備的安全隱私,極簡的設計等。這些是終端軟件十幾年投入,技術持續積累,軟件團隊成長的水到渠成。“加上對于汽車行業變革的洞察,對于用戶全場景出行的理解,打造了鴻蒙座艙的創新和體驗。”他說。
記者了解到,在宏觀生態創新上,鴻蒙座艙打破座艙的邊界,將手機,手表等所有智能設備連接起來,作為座艙的一部分,手機的導航在上車后自動流轉到車上,解放手機;超級桌面把手機上的應用變成智能座艙應用的一部分,并且用完即走,不留痕跡;PC和車機雙屏協同,打造整車移動工作室。
同時,季神洲表示,未來將持續沉淀核心技術,持續追求用戶最佳體驗,持續為消費者打造常用常新的智能座艙,樹立行業標桿。
有業內人士表示,在智慧出行時代,智能座艙是幾乎所有車輛功能人機交互的節點,對于用戶的體驗也更加重要。通過這次圓桌會議可以看到,智能座艙自主化、網聯化、生態化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