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常會部署穩經濟一攬子政策 推動經濟進一步回穩向上

導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姜詩薔 北京報道據新華社10月27日消息,10月2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持續落實好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推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姜詩薔 北京報道

據新華社10月27日消息,10月2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持續落實好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推動經濟進一步回穩向上;聽取財政金融政策工具支持重大項目建設和設備更新改造情況匯報,部署加快釋放擴消費政策效應;要求深入落實制造業增量留抵稅額即申即退,支持企業紓困和發展。

通過抓落實持續釋放政策效應,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會議指出,要全面學習把握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各部門要繼續勤勉履職抓落實,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今年4月份以來,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應對超預期因素沖擊,靠前實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政策,及時果斷推出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政策措施有力合理,有利于穩住當前,有利于持續發展。二季度前期經濟下滑勢頭及時得到扭轉。當前經濟回穩向上,極為不易,也是拓展回穩向上態勢的關鍵窗口期。要通過抓落實持續釋放政策效應,穩就業穩物價,努力推動四季度經濟好于三季度,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一是繼續狠抓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落地。深入落實退稅緩稅降費、穩崗補貼等政策。保障能源穩定供應。繼續抓好交通物流保通保暢。促進平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穩住經濟大盤督導和服務工作組要繼續督導協調解決問題。

二是更大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市場主體已超過1.6億戶,這也是中國經濟韌性所在。要堅持改革開放,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對相關措施要督促檢查落地,穩定市場預期,提振市場主體信心。

三是各地各方面都要履職盡責保民生,實施好低保擴圍、失業補助救助,落實好價格補貼聯動機制,地方確有困難的中央予以適當補助,兜牢基本民生底線。

日前公布的三季度經濟數據顯示,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3.9%。在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汪濤看來,三季度GDP超預期反彈。其認為,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從二季度的0.4%上行至3.9%,環比增長勢頭反彈至16.5%(環比折年增長率)。隨著疫情干擾較二季度放緩、供應鏈擾動情況有所緩解,三季度國內投資和消費活動均有所改善。

10月27日,國家統計局還公布了今年9月工業企業盈利數據。數據顯示,當月,工業企業利潤當月同比下降3.8%;2022年1-9月,工業企業利潤累計同比下降2.3%。

光大宏觀高瑞東團隊分析指出,向前看,經濟推進V型復蘇下,企業盈利將延續弱復蘇,四季度PPI同比增速大概率轉負,盈利結構也將進一步改善。但也應該看到,需求端恢復仍弱,企業持續處于主動去庫存階段,穩固內需是鞏固企業年內盈利復蘇的重要抓手。

推動擴投資促消費政策加快見效

會議指出,要針對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推動擴投資促消費政策加快見效。

一是財政金融政策工具支持重大項目建設、設備更新改造,要在四季度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相關協調機制要持續高效運轉,推動項目加快開工建設,確保工程質量。對未按時開工的,調整資金用于新項目。支持民間投資參與重大項目。加快設備更新改造貸款投放,同等支持采購國內外設備,擴大制造業需求并引導預期。

二是促進消費恢復成為經濟主拉動力。重大項目建設、設備更新改造要注意與擴消費結合,擴大以工代賑以促就業增收入帶消費,將中小微企業和消費類設備更新改造納入專項再貸款和財政貼息支持范圍。落實支持汽車等大宗消費和生活服務業的政策。因城施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汪濤表示,得益于顯性政策支持和基數偏低,9月基建投資同比增速進一步上行至16.3%(此前為同比增長15.4%)。基建投資強勁反彈,支撐9月和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實際上,三季度以來基建投資持續加速,推動其三季度平均同比增速反彈至14.6%,明顯強于二季度的同比增長8.6%。基建投資和制造業投資的強勁增長抵消了房地產投資走弱的影響。三季度整體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從二季度的4.5%上行至5.6%。

落實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為企業紓困

會議指出,實施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對助企紓困、穩經濟發揮了關鍵作用,消化了大部分積累多年的留抵稅額,對國有、民營、外資市場主體一視同仁。制造業新增留抵退稅到賬平均時間已壓縮至2個工作日,要繼續落實好這一即申即退舉措,同時加大對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退稅服務力度,確保應退盡退快退、及時受惠,保市場主體、保就業和民生。對偷稅漏稅擾亂退稅政策的依法懲處。

事實上,近期多家金融機構亦發聲服務實體經濟。金融機構作為連接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的橋梁,在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創新驅動發展以及綠色發展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21世紀經濟報道注意到,包括中信證券、中金公司、華泰證券、國泰君安、海通證券、廣發證券、申萬宏源、國元證券等券商,均亮出服務實體經濟的“成績單”,并表示將繼續努力服務實體經濟。

具體來看,中信證券表示在發揮資本市場融資中介功能方面,中信證券把握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穩步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的歷史機遇,重點加強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領域的業務布局,積極融入創新驅動戰略,通過價值發現、保薦承銷、財務顧問等投行服務,服務新經濟和創新企業通過資本市場做大做強。2022年1-9月,公司完成境內股權承銷金額人民幣2609億元,市場份額20.4%,承銷金額同比增長28.8%;完成境內債券承銷金額人民幣11701億元,市場份額5.96%,承銷金額同比增長4.5%;完成境內通道類并購交易金額人民幣729億元,市場份額31.3%,交易金額同比增長99.2%。

中金公司指出,2022年前三季度,中金公司累計完成直接融資超2.7萬億元,協助科創企業股本融資約2135億元,助力中小微企業融資超1700億元;自科創板開板以來,公司在科創板累計主承銷規模超2000億元。

廣發證券指出,公司積極為實體企業提供股權、債券等直接融資服務。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為實體企業完成直接融資超過8500億元;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公司通過IPO、再融資等方式服務企業338家,累計實現股權融資4596億元;服務396家企業發行債券,累計實現債券融資3.85萬億元。

“下一步公司將落實監管部門工作要求,守住風險底線,實施研究驅動發展模式,強化重點領域、重點區域布局,助力打造產業集群,持續提升核心能力,更有效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自覺將公司發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中展現使命擔當,在新時代作出新貢獻。” 廣發證券表示。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