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公開發表了有關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海項目的綜合評估報告。報告中表明,“該計劃符合國際安全標準,經處理的核污染水對人體和自然環境的輻射影響微乎其微。”據報道,日本政府計劃最早8月開始,將福島第一核電站經過處理的核污染水排放入海。
根據東京電力公司的計劃,核污染水將在被海水稀釋100倍以上后排入海洋,預計排放時間長達30年。
↑7月4日,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 圖據視覺中國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9.0級地震并引發特大海嘯。這場海嘯對福島第一核電站的電力供應和冷卻系統造成了巨大損害,導致反應堆核心過熱,并使電站內的水受到高放射性物質的污染。
事故發生后,為了冷卻反應堆堆芯,福島第一核電站開始向反應堆注入大量淡水和海水,同時,地下水和雨水也在不斷滲入。這一舉動雖然成功對燃料進行了冷卻,卻造成了大量放射性廢液的泄漏。如何處理這些放射性廢液,成為了新的問題。
東京電力公司(東電)建造了1000余臺大容量水箱,來容納至今福島第一核電站所產生的132萬噸核污染水,這些廢水足以填滿500個奧運會標準游泳池。但水箱的儲存空間正在迅速減少,東電表示繼續建造水箱并不能解決問題,而是需要騰出這些空間,進一步凈化設施,拆除建筑,最后讓核電站安全地結束自己的使命。
據報道,日本如此急不可耐地開展核污染水排海,最直接的原因是,存儲核污染水的儲罐要裝滿了。截至2023年6月,核污染水庫存量約132萬噸,為罐容的98%,預計水儲罐將在2024年2月至6月之間裝滿。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所長楊伯江曾指出,日方曾討論過多種辦法處理核污染水問題,包括蒸發釋放、電解排放、地下掩埋等,但這些方法都面臨耗資過高、耗時過長、成本過大等問題。最終,日本政府選擇了最省事省錢省力的直排入海方案,以犧牲多國的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換取所謂經濟上的劃算。
東電表示,核污染水中含有一些危險物質,但其中的大部分都可以通過技術從水中去除。真正成為威脅的是其中一種叫作放射性氚的氫同位素,目前沒有任何一種技術手段可以做到將其去除。
2021年,日本政府正式宣布將向海洋排放福島第一核電站產生的核污染水。面對放射性氚帶來的風險,日本政府和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認為,核污染水在經過高度稀釋后,其所釋放的氚濃度將與其他國家允許的濃度相當甚至更低,符合國際安全和環境法規。
↑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污水儲罐 資料圖 圖據IC photo
東電、日本政府以及IAEA還一致認為,氚元素本身就存在于自然環境中,從雨水、海水,到自來水,甚至人體內也都含有氚元素,因此向海洋排放少量氚元素是安全的。
在IAEA發表的報告中,總干事格羅西稱,將經過處理的污染水排放進海洋,產生的對環境和人體的輻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但專家們卻對這一做法帶來的影響產生了分歧。
加拿大核安全委員會認為,雖然氚本身無法穿透皮膚,但如果攝入“極大量”,將會增加患癌癥的風險。同時,美國核管理委員會承認“人類每天都暴露于少量的氚中”,但任何暴露于輻射的情況都可能造成健康風險。
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克瓦羅海洋實驗室主任羅伯特·H·里奇蒙(Robert H. Richmond)是太平洋島國論壇參與評估核污染水排海計劃的國際科學家之一。在前往福島現場考察,參加東電、日本政府和IAEA舉行的會議,審查了該計劃的各種細節后,里奇蒙認為該計劃“不明智”且不成熟。
里奇蒙認為,對核污染水進行稀釋可能不足以減少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像氚這樣的污染物會通過植物、動物、微生物等食物鏈各層被“生物積累”,也就是說這些放射性氚將不斷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累積。
他還補充稱,如今海洋正在面臨氣候變化、海洋酸化、過度捕撈和污染等各種嚴峻形勢,不能再被視為“垃圾場”。
除此之外,這些風險并不會只對亞太地區造成影響。2012年的一項研究表明,藍鰭金槍魚會將放射性同位素從福島穿越太平洋,運送到加利福尼亞。
首先,核污染水將被初步處理,這一步將過濾掉其中所有可被去除的有害元素。接著,這些水將接受放射性程度分析。據東電稱,其中大部分的污染水將被二次處理。
然后,污染水將被高度稀釋到每升含有1500貝克勒爾(一種放射性物質計量單位)氚元素。日本的監管標準限制的排放濃度是每升最多60000貝克勒爾,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則為10000貝克勒爾,美國的標準更加保守,為每升740貝克勒爾。
稀釋過的核污染水將通過海底隧道排放至太平洋中。包括IAEA在內的第三方機構將對排放過程和排放后的情況進行監測。
格羅西在IAEA評估報告中指出,這套程序將確保日本政府和東電在今后長達幾十年的排放過程中都符合相關國際安全標準。
日本的這一計劃受到了不同的評價,有的國家選擇支持,有的國家則持懷疑態度。
美國選擇支持日本。美國國務院在2021年的一份聲明中說,日本的這一決定是公開透明的,并遵循了全球公認的核安全標準。
↑7月5日,日本福島縣,IAEA總干事格羅西(前左)和東電公司社長小早川智明(前右)視察受損的福島第一核電站設施 圖據視覺中國
7月4日,針對國際原子能機構發布的日本福島核污染水處置綜合評估報告,中國外交部表示,據了解,這份報告未能充分反映所有參加評估工作各方專家的意見,有關結論未能獲得各方專家一致認可。中方對機構倉促出臺報告表示遺憾。我們認為,機構報告不能成為日方排海的“護身符”和“通行證”。
今年1月,太平洋島國論壇也發表文章,認為進行海洋排放需要更多研究和數據,“我們應該努力確保我們的子孫后代的未來有安全保障。”
據報道,韓國總理韓德洙于6月對該計劃表示支持,并聲稱他可以在核污染水經過處理達到國際標準后飲用這些水,引發了巨大爭議。
包括IAEA在內的許多機構指出,全世界的核電站都在例行安全地排放核污染水,而這些污染水中都含有低量的氚元素。
美國核管理委員會發言人也向媒體證實,美國幾乎所有的核電站都向其所在的水道排放含有低量放射性元素的污染水。氚元素雖然無法被過濾,但必須大量攝入才會導致健康問題,并且被釋放的放射性元素會被水道中的水大幅度稀釋。
但許多科學家對于這樣的常規排放并不支持。南卡羅來納大學的生物學教授蒂姆·穆索(Tim Mousseau)指出,即使這是核電站的普遍做法也很難確保其安全性,現在并沒有足夠的研究來表明氚對環境和人類事物的影響。
夏威夷大學的里奇蒙稱,“其他人的不良行為”并不是日本選擇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的借口。“對(日本和IAEA)來說這是最后的機會,去改變現在的運作模式,尋找更好的解決辦法。”
紅星新聞記者 王雅林 實習生 陳雅然
責編 官莉 編輯 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