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分班教學不公平”,重慶一小學主張因材施教,家長難以接受

導讀因材施教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學校不再是培養“考試機器人”的工廠,鼓勵學生揚長避短,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學生在學習上找到自信,才能提高自...

因材施教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學校不再是培養“考試機器人”的工廠,鼓勵學生揚長避短,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學生在學習上找到自信,才能提高自主能動性。

眼下家長在學習方面,比學生本人還要焦慮。努力工作的同時,還要竭盡全力為學生提供最好的教育環境,孟母三遷的道理人所皆知。義務教育嚴格執行就近入學或搖號入學后,家長又開始擔心分班的問題。

“分班教學不公平”,重慶一小學主張因材施教,家長難以接受

新學期開學以來,很多一線老師吐槽講課太難了。就拿一年級來說,有些是0基礎入學,學生幾乎沒有識字量,漢語拼音和十以內加減法都不會做。還有一部分學生從小家長就給安排了各種早教課、幼小銜接課。

老師若從頭講起,學過的同學不聽課經常溜號,還會影響周圍的同學。要是跳過基礎階段,0基礎的學生又跟不上進度,老師也陷入兩難之中。

重慶一小學,在開學一個月后決定重新分班。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材施教”,把基礎薄弱的學生分到一個班,老師從基礎講起。那些有一定基礎的學生,老師就會跳過基礎,直接拔高。這樣家長也不用為輔導學生而煩心了,更有利于教師順利開展教學工作。

在宣布分班結果的家長會上,一位即將被分去普通班的家長直呼“分班教學不公平”,其他家長在其帶動下也堅決不同意。另一位家長支持學校的做法,這樣老師就能照顧到所有學生的教學進度。

該家長直言,被分到“慢班”的學生家長早干啥去了,誰讓你家孩子基礎薄弱成績差呢。要是成績好一樣能進“快班”。學霸家長和后進生家長,存在很大分歧,在教室里爭得面紅耳赤。學校只能暫緩分班計劃,另尋其他良策。

分班教學到底好不好?老師和家長意見相左

優質教育資源向來是有限的,無法做到絕對公平分配。這才會出現中考、高考選拔制度,讓學習成績好一些的學生享有更好的教育資源。

以往有些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也經常做出按成績分快慢班的行為。這樣的教育方式,堪比走捷徑,有效卻存在諸多弊端。教育部門已經明令禁止,不允許學校再單純根據學習成績高低分班教學。

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在同一教室內上課,確實給老師的教學帶來很大困擾。老師只能按照中等生的接受能力,安排課程和教學計劃。

如此一來,班級里的好學生就會覺得“不解渴”,后進生又覺得聽不懂。老師只能分別找這兩類學生的家長,讓家長在課外“使使勁”,以彌補學校教育上的缺失。

若是分班教學,老師倒是省事了,本以為家長也能欣然接受,不用補課也能跟上老師的進度。但是對于家長而言,會認為學校把好的老師和好的資源分給快班的學生,慢班的學習氛圍會大大下降,學生缺乏榜樣力量,很難提高成績。

萬一慢班老師心態佛系,學生猶如放羊,這才是家長最擔心的事情。老師和家長的意見相左,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果也不同。一個從個體出發,一個從全局考慮。家長不能接受,老師因為圖省事,而按照成績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

“因材施教”與教育分層是兩碼事

筆者認為,公平和平等是兩碼事。家長求的是公平,學校提倡的是平等。正如高個子學生和矮個子學生,一起趴著圍欄看比賽一樣。箱子如何分配更合理,一目了然,但是教學資源如何分配,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

家長為學生爭取更多更好的教育資源沒問題,誰都不想輸在起跑線上。但是對于學校來說,想要真正做到一碗水端平實在是太難了。既要考慮家長的顧慮,又要保護優質生源,同時也要讓后進生找到屬于自己的發展路線。

或許該學校最大的問題,就不應該把因材施教和教學分層視為一體。因材施教指的是學生的興趣優勢,而不是學習成績。學校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做法卻有很大問題。

無論如何分班,班里的學生成績都會出現參差不齊的現象。單純靠分班,無法解決現有問題。學校出臺積極的教育政策,提高老師的教學能力,及時讓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指導新教師備課,在不分班的情況下,依舊能做到因材施教才是長遠之計。

今日話題:大家覺得分班教學公平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內容就在下一期。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頭條創作挑戰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